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翎翅夜鷹
夜鷹科夜鷹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翎翅夜鷹(學名:Caprimulgus vexillarius,英語:Pennant-winged Nightjar),是夜鷹目夜鷹科夜鷹屬下的一種鳥類。[3]這個物種主要分佈於非洲南部和東南部,是一種以飛蟲為食的中型夜行侯鳥。以雄鳥於繁殖季時具有極長的白色初級飛羽為其特色。
翎翅夜鷹的羽毛主要呈棕色系帶黑色斑點,具有白色的喉部及腹部,但尾羽不為白色。牠們偏好居住在較高海拔的灌木地、草原和林地。其繁殖季介於8月—隔年3月之間,雄鳥會展示其翅膀的的長飛羽以吸引雌鳥注意,其巢穴位於樹蔭下或開闊處的地面淺坑中,每窩1—2枚粉紅色的卵。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為翎翅夜鷹分佈廣泛且沒有明顯威脅,其保育狀況被列為無危。
Remove ads
命名與分類
翎翅夜鷹為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於1838年描述的物種,當時古爾德認為雖然與纓翅夜鷹極度相似,但其繁殖羽的特徵差別甚大,而大膽地為其另立新屬Semeiophorus,但仍標記可能歸於旗翅夜鷹屬(Macrodipteryx)內。[4]種小名vexillarius來自同名拉丁語的「舉旗者」,當中vexillum意為「旗幟、標準」。[5]:401
| |||||||||||||||||||||||||||||||||||||||||||||
2010年研究中的部分夜鷹屬下的支序圖[6] |
其模式產地曾有爭議:古爾德描述其分佈介於留尼旺島和馬達加斯加之間的島嶼上,且多見於紅海沿岸及索科特拉島,但實質上翎翅夜鷹並不分佈於這幾個地區。[7][8]而其被認定為模式標本的標本出處則被標示為塞拉利昂,該位置幾乎是分佈的最極端位置,或甚至被認為是迷鳥。[8]後經過檢驗發現該標本並沒有證據是古爾德所用以描述的標本,而標籤所標示的地點也存疑,因此其模式產地後被重新指定為「非洲南部」。[8]
多年來,翎翅夜鷹被留於Semeiophorus屬內,但由於與纓翅夜鷹的形態相似性,後被歸入纓翅夜鷹屬下,但仍不認為兩者關係足夠密切。[9]:308, 381於2007年及2010年的研究時,發現該屬在基因關係上是深深嵌入於夜鷹屬內,因此旗翅夜鷹屬被認定為異名,而這兩種夜鷹也因此變更屬名至今。[3][6][10]現屬名Caprimulgus來自同名拉丁語,即指「夜鷹」。[5]:90
Remove ads
形態描述
翎翅夜鷹的體長24—28公分,體重約59—88公克。[9]:381其鳥喙寬平均約4.3公釐、深平均約3.0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6.9公釐,翼長平均約20.7公分;跗蹠平均長約22.8公釐,尾長平均約12.7公分。[11]

成鳥在繁殖季間兩性異形,其中繁殖期的雄鳥在翅膀上有一塊白色斑塊,並有極長的白色初級飛羽(位置為由內向外的第二對),其長度可超過體長的兩倍;非繁殖期的雄鳥則沒有該長飛羽,但仍有白色斑塊和黑色翅端。[12][13]其餘部分的羽毛呈棕色,上有黑色斑點;頭頂處具黑色斑紋,頸背紅褐色,肩上有黑色和淡黃褐色斑紋;還有白色喉斑和腹部。[13]雌鳥頸背呈紅褐色,腹部、飛羽和尾羽不具有任何白色;而是帶黑色和紅褐色條紋,整體類似於非繁殖期的雄鳥,或是體型較大的纓翅夜鷹。[12][14]兩性尾羽均不帶有白色。[7]幼鳥的上半身體色較淡,呈棕褐色。[13]
繁殖季中的雄鳥幾乎不可能會混淆,但雌鳥則較難區分;雌鳥翅膀和尾巴上沒有任何白斑,類似於歐夜鷹雌鳥,不過後者並沒有紅褐色的標記。[15]而非繁殖季時,雄鳥可藉由較大的體型與顏色較鮮艷的特徵與纓翅夜鷹雄鳥做區分。[14]

雄鳥的裝飾性長飛羽通常會在繁殖季末時折斷(可能是因為磨損)。[16][7]其更換為非繁殖羽的過程自繁殖季末開始,在遷徙前或遷徙期間暫停,並在越冬地完成換羽。[16]在遷徙回繁殖地之前,會換羽為繁殖羽,但通常在返回繁殖地時其標誌性長飛羽仍未完全長成。[16]
Remove ads
分佈範圍與環境
翎翅夜鷹偏好於海拔1000至2800公尺的灌木地、灌木草原和闊葉林地,會迴避相思樹林的稀樹草原;但也可能會出現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12][15]例如米奧姆波及可樂豆木林地。[15]
這個物種是一種來往於非洲南部熱帶地區、跨赤道遷徙的候鳥。[13][9]:381其繁殖地在非洲赤道森林帶以南的地區,包含自安哥拉到坦尚尼亞西南和南非東北一帶。[17][14]然後在赤道森林帶以北的地區(奈及利亞東南到蘇丹和烏干達之間)度過其非繁殖季(集中在2月至8月間)。[17][14]大致上常分開並群體遷徙,雄鳥會早雌鳥約三週先抵達繁殖地點,但也有報告說牠們會成對遷徙,雌鳥會尾隨雄鳥之後。[17]
習性
翎翅夜鷹是一種群居性鳥類。[17]可見這個物種於在開闊的地面上休息,並因此常遭交通工具撞死(因為道路較寬闊)。[17]但牠們很少棲息於樹上,但如有,通常會是平行於樹枝的坐姿。[7]
翎翅夜鷹主要以飛行昆蟲和其他小型獵物為食,特別是飛蟻。[17]曾發現的胃中食物包括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翅目、鱗翅目、膜翅目、蜻蜓目、雙翅目、蜻蛉目、革翅目,獵物體長約3一12公釐左右,部分獵物可重達3克,而胃內重量可達15公克(平均4.5克)。[17][16]
比起其他南部非洲夜鷹,翎翅夜鷹通常開始捕食的時間較早,在黃昏前就可見其飛行捕食的身影。[17][7]這個物種常常成雙覓食,雄鳥在前,雌鳥在後;在非繁殖期時,可能形成10至30隻鳥的群體一起覓食。[17]牠們也有在飛行中取水飲用的習性。[17]
翎翅夜鷹可能採用一夫多妻制,其繁殖季在8月—隔年3月之間,視不同地區有所變化。[14][16]在雄鳥抵達繁殖地點之後,旋即開始展現其求偶的行動,雄鳥會自白蟻丘或大石頭等地點上展開翅膀形成V形,並緩慢旋轉全身;也有一些則在傍晚進行空中飛行並展示其尾羽,有時會有雌鳥追隨在後。[17]雖然雄鳥在求偶場中似乎有領地行為,但巢穴並不具有明顯的領域,不同巢間相距不遠,並形成鬆散的群落。[9]:309

其巢穴位置常見於高大樹木的陰影下或落葉堆中;其構造簡單,沒有內襯巢材,就是個泥土淺坑。[16]雌鳥每窩產1—2枚卵,其底色為粉紅色,帶有細小斑點和大塊淡紫色、紅褐色、深粉色或灰色斑塊。[14][16][9]:381卵長介於26.4—34.4公釐、寬介於20.4—23.6公釐之間(平均長30.8公釐、寬22.0公釐),重量則平均7.8公克。[16]在津巴布韋,大多數成鳥在10月或11月的滿月時產卵。[15]孵化由雌鳥負責,而雄鳥有時會在頭幾天內靠近巢穴休息。[16]
Remove ads
這個物種的叫聲是高音調的「tseek-tseek-tseek」,像蝙蝠的叫聲或者吱吱聲,可連續重複長達10秒以上。[13][7]飛行時則會發出尖銳的「wheeo」或「chup」。[14]在求偶期間,雌鳥在交配前經常發出柔和的「schurr」聲音。[7]
保育情形
翎翅夜鷹目前的種群數量尚未量化,但報導顯示該物種在其繁殖範圍內常見且豐富,且出現在數個保護區內。[18][9]:381能在耕地和燒毀過後的地區築巢,具有一定程度的棲息地耐受性。[15]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為其極大的分佈範圍及不存在有遭遇重大威脅的證據,將翎翅夜鷹列為無危物種。[1][1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