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的講述昌吉的農耕歷史文化博物館。博物館位於昌吉市紅旗路寧邊廣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昌吉市清代糧倉,即昌吉市老糧倉內。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成立於2009年,陳列主要內容是包括昌吉農耕史、收穫、入倉、碾坊、磨坊等在內的昌吉地區農耕歷史文化。所展出文物為昌吉博物館館藏文物,館藏文物超過2100件(套)。[1]昌吉市清代糧倉由兩個單體建築構成,均為抬梁式木架結構建築。
Remove ads
相關歷史
清代昌吉糧倉的具體修建時間歷史上缺乏具體的記載。不過通過《清高宗實錄》有關新疆屯田之記載,可大致推斷其初建時間。關於昌吉糧倉的初建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根據《清高宗實錄》中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諭稱「惟於烏魯木齊一帶及噶勒藏多爾濟游牧之羅克倫等處,極宜相度地畝,廣為屯種,以濟軍食」,其中羅克倫為今昌吉市大西渠一帶。糧倉也修建於此時。[2]其二是根據《清高宗實錄》中「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甲子,管理屯田副都統定長奏:辟展等五處,屯田收穫後積貯應建倉堡……烏魯木齊二十四間,各駐堡一。」其中烏魯木齊一代修建的二十四處糧倉堡,包括昌吉的糧倉堡。所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兵屯第一年,糧倉最早也應該修建於這一年。[3]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兵屯開始後,羅克倫和五堡墾地八萬七千餘畝,當年收青、黍等穀物九萬四千餘石。從此直至咸豐年間,昌吉的屯墾進展一直被史書記載。[3]
保護與使用
1987年,清代老糧倉作為寧邊古城的一部分被列為昌吉市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昌吉市文物保護單位後,清代糧倉遺存基本已經是危房,面臨着倒塌的風險。[4]於是2006年在經過中國共產黨昌吉市委員會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的相關專家的勘察論證後,開始對文物保護單位的1號糧倉和2號糧倉搶救保護,在不改變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對建築進行落架維修。除此之外,還修建了占地300平方米的3號仿古糧倉。2006年7月,清代老糧倉被公布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5]2009年4月,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正式建立。[1]2010年起,老糧倉院內交糧之場景和室內展廳相繼落成和布展完成。[6]
2021年9月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2023年8月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8]
展覽內容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主要內容為昌吉的農耕歷史文化。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三棟倉房構成了博物館主要建築,每個糧倉有4個單元,十二間倉廒內分別展出序廳、廒神廟、昌吉農耕史、收穫、入倉、碾坊、磨坊、油坊、醋坊、昌吉飲食、清代兵屯、清代民居等十二個展廳。展出內容包括打場、收糧的場景復原以及鐵匠鋪、水井等設施;糧食種植、收割和糧食儲存、加工的文物;制醋、麵食和豆腐等器具。[4][1][9]
糧倉建築
清代老糧倉是由兩個單體建築構成,分別是位於南側坐南朝北的1號糧倉,位於東側坐東朝西的2號糧倉,兩處糧倉之間為空地。兩處建築均面闊四間,平面為曲尺形,占地面積約31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50平方米。兩處建築均是抬梁式木架結構建築,其中1號糧倉由13榀房架構成,長約58米,寬近8米,高超5米;2號糧倉由11榀放假構成,長45米有餘,寬超7米,高超5米。兩處建築均為懸山頂,屋頂覆蓋陶瓦,每間房均建有天窗。建築外牆為土坯牆,並塗抹有草泥。天花板則是由竹篾與蘆葦杆編織而成。紅磚或青磚鋪設為地面。建築斗拱和梁頭有花飾。屋檐下有迴廊和廊柱,並有散水設施。[10][5][11][9]
Remove ads
社教活動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等節日、紀念日,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會舉辦相關主題展覽、活動。如2023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舉辦的《「人在旅途·愛尚昌吉」——我們的節日「繪童心 畫未來」慶「六一」少兒大地書畫展》。[12]
圖庫
-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館藏的蓮花紋方磚
-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館藏的用於扇除谷糠和秕谷的風車
-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糧倉內屋頂(東向西)
-
昌吉清代老糧倉廊柱和梁頭
-
天窗
-
昌吉市清代糧倉遺址博物館(西南向東北)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