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聖母神樂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母神樂院map
Remove ads

聖母神樂院(英語:Our Lady of Joy Abbey),又名嚴規熙篤會神樂院,在2000年前英文名為(Trappist Haven Monastery),是位於香港大嶼山大水坑的一所天主教隱修院[1],成立於1950年,隸屬嚴規熙篤會,修道院的主要建築於1956年2月啟用[2]。現任院牧為高豪神父。

Thumb
聖母神樂院的教堂
Thumb
通往教堂的小橋
Thumb
聖母神樂院,庭園禁止遊客進入
Thumb
教堂的內部
Thumb
遊客可以進入的小花園
Thumb
設計為中西合壁的聖母亭

歷史

聖母神樂院成立於1950年,最初由李博嵐神父帶領從中國大陸逃難到英屬香港的嚴規熙篤會修士建立[3],位於大嶼山大水坑的天主教修道院現址於1956年落成[4]

正定河灘

1926年,在中華民國察哈爾省涿鹿縣楊家坪聖母神慰院的26位司鐸來到河北省正定滹沱河五孔橋南河灘(現石家莊市學府路3號河北天主教神哲學院校址),建立中國第二所隸屬於嚴規熙篤會的修道院[3]。1928年,位於中國河北的正定神樂院完工。1941年5月,嚴規熙篤會總部將正定神樂院升格為自治修院,同月選舉李博嵐神父為新任院長,接替因兩度腦充血而辭職的汪院長[4]

四川泥巴沱

國共內戰期間的1947年8月,正定神樂院被共產黨佔據,天主教徒受到迫害[4],於是在李博嵐院長率領下,神樂院的修士輾轉於1947年10月遷到四川省成都市新都縣泥巴沱[5]。至1949年共產黨迫近四川省,在12月控制成都,修士惟有再次逃難。1949年6月1日恰逢美國肯塔基州嚴規熙篤會日色瑪尼修院慶祝百周年紀念,李博嵐院長在5月到香港經美國再到法國參加嚴規熙篤會會議,藉此呼籲將中國大陸的修士保送到海外避難[3]。幾經奔波後,李院長營救中國大陸修士的請求得到正面回應,並且得到美國總統輪船免費給予旅客證。1950年,李院長安排十位修士(9名中國籍及1名比利時籍)前往加拿大的一所修道院深造,他本人與十多名修士則前往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英屬香港[4]

香港大嶼山

神樂院的修士逃難到香港初期,在建立修道院的工作歷盡艱辛[5],首先是局勢發展未明朗,香港會否很快也落入中共之手仍屬未知之數,其次是修士在逃難過程中四散,跟隨李博嵐院長到達香港的只有十多位修士,還有建立修道院的土地及維持當前基本運作的資金,都是困擾神樂院的問題,幸好憑著李院長的信心,最後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恩理覺得知李院長有意在香港建立神樂院後,恩理覺以私人身份發信表示歡迎在中國的嚴規熙篤會修士來港,並且在1951年年初趁前往羅馬述職時,到訪同樣位於羅馬的嚴規熙篤會總部商討在香港設立嚴規熙篤會修道院的事宜。李院長在香港覓地建院時,曾經到過新界沙田及青山,繼而到大嶼山的大澳、石壁、梅窩等地打探,可惜不是有交通問題,就是無法負擔地價,至1950年10月找到神樂院在大嶼山大水坑的現址,港府原計劃在該處興建麻瘋病院,經耶穌會賴詒恩神父(Father Rayan)向港督葛亮洪斡旋,在四個月後,港府以租賃方式批出大嶼山大水坑約73英畝的土地供修士興建神樂院[3],只需向港府象徵式繳交印花稅港幣1元及每年繳租585港元,港府又同意借出梅窩政府農場的一間工人房供修士臨時棲息[4]

在覓地建院取得進展後,李院長便發信尋找在中國大陸失散的修士,召他們前來香港,但當時中共發起鎮壓反革命運動[6],天主教神職人員及信徒被列入反革命份子[7],遭到殘酷對待[8],在繃緊的局勢下,只有八位修士喬裝成工人冒險來港匯合。港府批出土地解決了購地的難題,但啟動建院工程也十分艱鉅,因為缺乏資金,所以最初的建院工作只能靠修士們自己幹。每日清晨,修士完成早禱及吃過早點後,便要攜鋤帶鏟,從梅窩翻過山頭到大水坑,在政府批出的土地開墾,並且要開山劈石,從中取得石材及開闢一條通往海灘的小徑,以便運送建材,每天的午餐只能吃自己帶來的麵包,一直工作至黃昏,在入黑前便要循山徑回到梅窩,直至四十日後,在大水坑搭建了一間木屋,修士才不用每天往返梅窩[4]。截至1952年的下半年,修士們對於能否在大嶼山成功建院,仍然感到徬徨不安;其一是當年有謠傳中共即將出兵攻打香港,可能修道院來不及完工啟用,修士便要再次逃難,當時甚至有人勸他們去南洋、去台灣,或者越洋去美洲建院;其二是大嶼山交通不便,當年大嶼山的大部分地方沒有電力供應,也沒有自來水,修道院所在的大嶼山大水坑,當時官方也未有計劃供電供水,故此只能依賴大水坑的天然山水;其三是水土不服,在建院時,每年的夏季都有一兩次集體感染瘧疾,情況最嚴重時,大家都受到病患困擾,無人運送糧食,幾乎要斷炊,更有修士不幸因病身故[4]

1952年10月,嚴規熙篤會總部總長曹爾戴(Most. Rev. Abbot General Sortais)與聖寵修院院長馬吉(Rev. Abbot Marquis)一同到訪香港,與李院長會面並探視在香港的修士,曹總長表示十分支持李院長在大嶼山建院的計劃,因為在香港建置修道院代表著嚴規熙篤會保存中國大陸修士的苗裔,曹爾戴總長還囑咐李院長應先由生產方面著手,建議飼養乳牛,這是嚴規熙篤會的傳統,也符合樸素生活[4]。因為修道院需要通過生產自力維持,所以當時有人提倡種茶,也有人提出種菜、種薑、培植冬菇,亦有人建議養雞或養豬,唯獨李院長主張養牛生產牛奶。1953年,修士建築牛舍,並獲得捐贈第一頭乳牛,牛奶得以自給自足,也成為「十字牌牛奶」的起源。不過當年批地予修士建築神樂院的港府官員,最初並不看好修道院的養牛計劃,因為買牛及養牛要大筆資金,一頭乳牛價值三千港幣,還要飼料和牛舍,乳牛一旦患病過早離世便會虧本;當時的食品法例已規定未經消毒的牛奶不得出售,但消毒機和冷藏庫既要錢也要電,而這又關乎到大嶼山在當時仍然缺乏供電。幸運的是嚴規熙篤會總部曹爾戴總長表態支持在大嶼山建設修道院後,不但大大堅定了修士們在香港大嶼山建設神樂院的信心,神樂院獲得的捐款也有明顯的增加,神樂院在美國加州維納的母院(Abbey of New Clairvaux)作出捐贈[9],海外修士也來港提供協助,建築工程穩步進行,承蒙各方教友幫助,神樂院得以完成興建及維繫各項日常開支[4]

位於大嶼山大水坑的神樂院現址於1956年2月19日啟用,當日有2千多位天主教信眾承包六艘油蔴地小輪在早上8時許從中環統一碼頭出發,經過一小時的船程後在大水坑碼頭登岸,再登山至神學院所在的山腰參加開幕禮[2],時任港督葛亮洪伉儷也在中午親臨出席[10]。由於大水坑當時未有市電供應,神樂院計劃利用大水坑的水流進行水力發電水務局亦派員協助測量大水坑的水流流量。1957年,神樂院在大水坑安裝一台小型水力發電機。同年9月,即將卸任港督的葛亮洪爵士再次蒞臨神樂院主持水力發電機啟用儀式。神樂院通過自行發電,初步解決缺乏供電的問題,但該台水力發動機的發電量十分有限,發電量也受限於大水坑的季節性水流,供電並不穩定。1958年,中華電力佈設輸電電纜到大嶼山,神樂院的電力短缺問題逐漸得到解決,牛奶的產量亦得以提升[4],到1970年代在香港島也能買到在神樂院生產的牛奶[11],至1980年代牛奶生產線轉至在元朗建立的牛奶廠[12]

帶領修士在大嶼山建立聖母神樂院的李博嵐神父於1980年7月31日逝世,享年74歲,其後按李前院長在離世前提出的意願在神樂院的墓地安葬[13]。神樂院於2000年將英文名改為(Our Lady of Joy Abbey)。長期在神樂院牛奶廠工作的任達義神父在2003年1月4日以82歲之齡逝世,同年1月18日在神樂院舉行逾越彌撒及安葬禮後在神樂院的墓園安葬[14]。從1972年起在聖母神樂院隱修的高師謙神父,於2007年12月11日在神樂院內以110歲高齡逝世,舉行安息禮後安葬於神樂院的墓園[15]

Remove ads

建築

神樂院依山而建,以聖堂、小花園、宿舍為主體建築,有道路通往海邊碼頭,上山的路設計成有十四站的「苦路」(象徵耶穌受難時的十四站)。小花園內有聖母亭,中文對聯及以拉丁文寫有意為出入平安的短語,風格中西合璧[16],該短語中譯為「入者有平安,出者有健康」(PAX INTRANTIBUS,SALUS EXUENTIBUS)[17]:152

隱修生活

院中的隱修士皆以奉行苦行修道生活,遵守聖本篤會規。祈禱、工作和研讀為其生活主要活動。後來獲贈乳牛,牛奶得以自給自足,之後生產「十字牌牛奶」在香港銷售[18],近年也有製作曲奇餅

交通

聖母神樂院位於稔樹灣村與銀礦灣山徑的中間,沒有對外連接的道路供汽車直達,在稔樹灣有大水坑碼頭,又被稱為聖母神樂院碼頭,該碼頭位於神學院所在山丘的山腳。坪洲街渡往來愉景灣遊艇會至坪洲的部份班次會停靠此處,是當地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16],在下船後可沿山徑登山前往。其餘時間可由愉景灣碼頭沿著稔樹灣的小徑前往大水坑碼頭附近的山徑,再接到前往神樂院的山徑。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