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府學宮位於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正東路42號,是宋至清時期肇慶府的府級學宮文廟。197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因當時屬高要縣管轄,故稱高要學宮,但並非古代肇慶府附郭縣高要縣的縣級學宮。
事实速览 高要學宮,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高要學宮 |
---|
 |
|
地址 | 端州區正東路 |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
時代 | 明 |
---|
認定時間 | 1979年 |
---|
关闭
學宮始建於北宋崇寧初,元末兵燹被毀,明洪武二年重建,後經多次重修,抗日戰爭期間遭日機轟炸後嚴重受損,現僅存大成殿和西廡。大成殿坐北朝南稍偏西,面闊五間(23.5米),進深五間(20.8米),重檐歇山頂,共用36根楠木柱,斗栱為六鋪作單抄三下昂,明間補間鋪作二朵,次間補間鋪作一朵。[2]
更多信息 時間, 事件 ...
肇慶府學宮歷史沿革表
時間
|
事件
|
宋 |
北宋慶曆年間 (1041年-1048年) |
端州知軍州事朱顯之創建端州州學,後為興慶府學,即肇慶府學宮的前身。
|
北宋重和元年 (1118年) |
正式定名為肇慶府學。
|
元 |
元末 |
曾加以修查,後毀於兵。
|
明 |
明洪武二年 (1369年) |
知府步從信重新鼎建。
|
宣德間 (1426年) |
知府王瑩又將學宮撤而新之。
|
天順初 (1457年) |
廣西瑤民起義,兩次占踞學宮,殿字毀壞嚴重, 知府黃瑜向上級奏請將學宮搬遷在府城中(今廣東肇慶中學和中山紀念堂之間)
|
嘉靖十年 (1531年) |
巡按御史吳麟,知府錢鐸將學宮重新搬遷到現在的肇慶市正東路對學宮加以擴建,殿廡堂舍齊備。
|
嘉靖十二年 (1533年) |
都御史吳桂芳於廟後建尊經閣
|
隆慶三年 (1569年) |
同知郭文通辟廟左地建明倫堂
|
萬曆九年 (1581年) |
知府王洋購民居建學門,把學宮延伸前臨大江,井護以石欄杆,聯接東、西街,立「松山正風、端水騰蛟,崇儒,貞教」等四石牌坊,陳萬言為之撰記。
|
萬曆十四年 (1586年) |
學宮受洪水所圯, 知府鄭一麟重修為「左學右廟」,廟前(文廟)兩廡為戟門,列神廚、神庫、泮池橋,又於戟門之外櫺星門,南立黌官坊為二門。
|
萬曆三十一年 (1603年) |
知府陳濂復買民地辟圖牆,遷起鳳、騰蛟兩坊於街外。石欄杆顏敗,督府周嘉謨鳩工重修。 在廟左明倫堂設四齋。儀門前列號房,前為儒學門堂,後為講堂即教授署。在廟後建啟聖祠,東為名宦,西為鄉賢。張鳴岡任督府時,戴熺任知府,在後山頂建「敬一亭」,亭中央立嘉靖皇帝撰的「敬一箴」豎碑,東、西立宋代名儒程顧的鐫「視、聽、言、動"四箴和范浚的「心箴」等碑。
|
明崇禎五年 (1632年) |
知府陸鰲與通判史延旭又將學宮重新修葺。
|
明末 |
學宮遭兵毀
|
清 |
順治十五年 ( 1658年) |
肇慶知府楊萬春倡率當地紳士修復。
|
康熙六年 (1667年) |
推官吳百朋、教授姚士裘又重修殿廡、戟門、泮池。
|
康熙八年 (1669年) |
大風毀大殿、大魁樓、尊經閣和櫺星門。
|
康熙十一年 (1672 年) |
兩廣總督金光祖,廣肇南韶道任竣,知府史樹駿,同知韓世林,通判董等捐款又把毀壞的建築物修復。
|
咸豐四年 (1854年) |
「紅巾軍"與清軍交戰,學宮木材毀壞特甚。事平,署府郭汝誠令局紳籌款修復之。
|
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
廢除科舉制度
|
宣統年間 |
「左學」(即試院)內的文物和建築均遭拆毀。
|
民國 |
十二年 (1923年) |
兩廣軍隊交戰,戰火焚燒東門正街,學宮的頭門和文明門被火毀。因開闢馬路學官的櫺星門、東西兩坊、黌宮坊及石欄杆等建築物,盡被開路拆毀,並將青雲路改為朝聖路,路兩旁售給市民開設商店。
|
二十二年 (1933年) |
在泮池橋前即櫺星門的舊址,改建為文廟頭門,兩旁圍以牆,中開三門、正門上漆紅榜貼金篆書「文廟」二字,井葺崇聖、鄉賢二祠和重造聖賢木主牌正其位。
|
二十九年 (1940年) |
學宮遭受日機轟炸,教育館遂遷出。
|
三十一年 (1942年) |
學宮被改作集中糧倉。
|
三十二年 (1943年) |
學宮的東廡遺炸毀。在抗日的戰火中,大部份建築物遭受嚴重破壞,倖存的有大成殿、西房、大成門和洋池橋幾處,且皆彈痕累累。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9年 |
學宮為高要縣糧食局倉庫,將大成門加高改建兩層辦公木樓。
|
1957年 |
將大成殿以南至文廟大門口移交高要縣文化館使用。
|
1959年 |
大成殿台基下沉,橢翼傾斜,成了危殿。為了搶救文物,廣東省人民政府撥出專款維修加固大成殿。
|
1971年 |
毀泮池和青雲橋,將所有的石料、欄杆等物,在東廡處壘築起「防空洞」,泮池從此被填平。
|
1979年 |
高要學官(肇慶府學宮)被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85年 |
廣東省人民政府又重新公布「高要學官(文廟)"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井立石刻立於學官門口,以標誌永遠保護。同時國家文物局和省、縣撥出專款修葺大成殿。
|
1987年 |
修繕工程竣工,並對外開放。
|
2009年 |
肇慶市政府接收學宮,井交由肇慶市博物館管理使用。
|
2010年 |
學宮全面修繕保護工程啟動。
|
2012年 |
第一期工程完工後開展第二期修建東西兩廡廊工程,並進行洋池考古發據工作。程光工後開展
|
2016年 |
第二期工程竣工後對外開放。
|
2017年 |
在學宮大成殿西側建造碑廊, 對現存碑刻進行保護和展示。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