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肖克利-奎伊瑟極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物理學中,肖克利-奎伊瑟極限(亦稱細緻平衡極限、精細平衡轉換效率極限、SQ極限、或輻射效率極限)是使用單PN結的太陽能電池從電池中收集能量的理論最大效率,其中唯一能量損失的機制是太陽能電池中的輻射複合。它由威廉·肖克利和Hans-Joachim Queisser於1961年在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首次計算得出,其結論為材料帶隙為1.1 eV時,電池達到最大效率30%[1]。此極限是生產太陽能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亦並被認為是該領域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2]。
![]() |

最初的計算使用6000K黑體光譜模擬太陽光譜,隨後的計算使用了實際測量的全球太陽光譜AM 1.5,並包括一個背面反射鏡,它將帶隙為1.34 eV的單結太陽能電池的最大太陽轉換效率提高到33.16%[3],也就是說,所有落在理想太陽能電池上的陽光(約1000 W/m2)的能量中,只有33.7%能夠轉化為電能(337 W/m2)。最流行的太陽能電池材料硅的帶隙為1.1 eV,其理論最高效率約為32%。現代商用單晶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約為24%,這種損耗很大程度是因為電池外部的影響,比如電池正面的反射和電池表面細線的光阻塞。
肖克利-奎伊瑟極限僅適用於單PN結的傳統太陽能電池,多層太陽能電池可以(而且的確)超越這一極限,太陽能熱機和某些其他太陽能系統也可以。更極端地,具有無限層數的多結太陽能電池,正常日照時的極限為68.7%[4],聚光日照時的極限為86.8%[5](參見光電轉換效率)。
Remove ads
背景

在諸如硅的傳統固態半導體中,太陽能電池由兩個摻雜晶體製成,一個是n型半導體,它有額外的自由電子,另一個是p型半導體,它沒有自由電子,稱為「空穴」。當它們剛開始彼此接觸時,n型半導體部分中的一些電子會將流入p型半導體部分以「填補」缺失的電子,最終會有足夠的電子流過邊界,使兩種材料的費米能級相等,形成界面上的一個區域PN結,界面兩側的載流子被耗盡。在硅中,這種電子的轉移產生大約0.6 V到0.7 V的電勢[6]。
當材料置於太陽光下時,來自太陽光的光子可以被吸收到半導體的p型側,使得價帶中電子的能量被提升到導帶,這個過程被稱為光激發。顧名思義,導帶中的電子可以在半導體中自由移動。當一個負載整體地加在電池上時,這些電子將從p型一側流向n型一側,在通過外部電路時消耗能量,然後回到p型材料,與它們留下的價帶空穴重新結合。這樣便可利用太陽光產生電流[6]。
Remove ads
參見
- Landsberg極限
- 熱力學效率極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