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股權溢價之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股權溢價之謎(英語:equity premium puzzle)是指股票收益率遠高於無風險資產如國債券收益率的現象。這一術語由拉吉尼希·梅赫拉英語Rajnish Mehra愛德華·普雷斯科特於1985年提出。[1][2] 在他們之前1982年的題為「A test of the intertempor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文章中,作者發現在某種可以顯示美國商業周期波動的標準一般均衡理論模型中,可以推出一個低於1%的理性風險厭惡水平下的股權溢價,這個數據和歷史數據中平均6%的股權溢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根據消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股權溢價取決於風險厭惡係數以及資產收益與消費增長的協方差。梅赫拉與普雷斯科特通過研究美國的歷史數據發現,消費增長的波動很小,因而其與收益間的協方差也很小,故只有異常高的風險厭惡係數才能解釋股權溢價。這便被稱為「股價溢價之謎」。這一發現引發了此後金融學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大量研究,不同學者從行為金融學、流動性、市場摩擦等眾多不同角度對股權溢價之謎提出了理論解釋。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