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胡思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胡思舜(1893年—1952年),字慕羹,男,雲南省文山縣黑末村人,中華民國將領,民國軍閥派系光譜中歸為滇系軍閥,為滇系中支持孫中山的軍事實力派一員,孫中山病故後叛變,遭國民革命軍擊敗退出軍界,1952年病逝。
Remove ads
生平
- 軍事生涯初期
胡思舜生於雲南省文山縣黑末村的胡氏家族,該家族為明末清初期間為了迴避兵燮而南逃的文人,家族雖無功名,但在該村具備基礎教育知識,因此得以安身立命。至胡思舜一代,其族兄開始投考新軍學校,胡思舜追隨其兄胡思堯與族兄胡思清,在宣統三年(1912)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為該校第四期畢業生,入學後被中國同盟會吸收,並參加了清末在雲南一系列的反清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繼續在講武堂完成學業。在李烈鈞受孫中山命令潛入雲南省召集反袁派將領之際,加入李烈鈞陣營;護國戰爭期間,胡思舜被編入李烈鈞指揮的護國滇軍第二軍第二梯團,隨該軍出兵廣東與支持袁世凱的龍濟光部隊交戰,並結合廣東省的反龍陣營擊敗龍濟光。
護國戰爭結束後,胡思舜服役的第二梯團更名擴編為滇軍第四師,師長李根源,部隊滯留廣東省,為駐粵滇軍之一支。胡思舜因功升任該師下轄之二十一旅三十三團營長。由於北京國民政府對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態度與孫中山出現對立,隨後於民國六(1917)年護法運動爆發,孫中山在同年8月南下廣東省成立護法軍政府,三十三團在孫中山抵達廣州之際擔任孫氏護衛部隊。護法軍政府的立場危害到了北京國民政府,北京下令退守海南島的龍濟光發兵殲滅護法軍政府,同年12月,龍濟光部隊北渡瓊州海峽進軍廣東省,曾朝東推進至陽江市;駐粵滇軍在討龍軍總指揮李烈鈞整合下集結三個支隊西進迎擊龍濟光,胡思舜所屬的三十三團為第一支隊。該支隊成功擊敗了龍濟光前鋒部隊,使龍濟光放棄佔領區,撤退至廣東南邊的茂名市化縣,隨後三十三團再度攻擊,使龍濟光敗退南撤。因戰勝龍濟光部隊的戰功,胡思舜升任滇軍第四師下轄之三十三團團長,原團長楊益謙升任滇軍二十一旅旅長。
在挫敗龍濟光攻勢後,二十一旅北上支援滇軍第三師,對抗由江西省出兵的贛南鎮守使兼陸軍第九混成旅旅長吳鴻昌南侵廣東的部隊。胡思舜指揮的三十三團在廣東北部始興縣與第九混成旅激戰後擊退其攻勢,收復韶關北方的地理要隘南雄市,消除了北京政府對護法軍政府的軍事威脅。
- 擁孫派滇系軍人
民國七年(1918),在舊桂系與滇系軍政要人的運作下,孫中山自護法軍政府辭職,護法軍政府的擁孫團隊被撤換。圍繞著對孫中山效忠與否,駐粵滇軍分裂。二十一旅的立場先是偏向支持孫中山的李烈鈞,脫離了李根源指揮的滇軍第四師體系,隨著李烈鈞追隨孫中山離開廣東轉赴上海,胡思順的二十一旅投靠同樣為雲南人的擁孫派將領朱培德另外自立的滇軍第四師系統。民國十(1921)年唐繼堯復出,並出資邀覽有部隊的雲南籍軍事指揮官為其效勞;楊益謙被唐繼堯的資金所引誘,企圖將部隊帶回雲南加入唐繼堯陣營,胡思舜則利用了他在部隊中的威望趁機發動反抗,並獲得朱培德的支持,楊益謙最後僅帶走對其忠誠的一個營脫離二十一旅,胡思舜則趁勢升任二十一旅旅長,仍兼三十三團團長。
作為支持孫中山的軍事將領,胡思舜得到孫中山嘉獎,並在粵桂戰爭中作為擁蓀派部隊對抗舊桂系。六一六事變後,胡思舜駐留廣東的雲南系軍事實力派與其同僚商議,推舉楊希閔作為該系統的代言人與孫中山交涉,孫中山在廣西白馬寺與擁孫派將領商討後續合作,並將擁孫派部隊改名為討賊軍。民國十二年(1923),東、西路討賊軍南下夾擊並擊敗陳炯明部隊,陳炯明發電下野,部隊東撤到東江一帶。因擁孫戰功,滇軍改組擴軍,胡思舜的二十一旅先是改名為中央直轄滇軍第二混成旅。1月26日,沈鴻英在吳佩孚勸誘下發動反孫的江防事變,胡思舜指揮第二混成旅配合蔣光亮防禦西江一帶的沈鴻英部隊。孫在廣州的地位穩當後,擁孫系滇軍得到擴張,第二混成旅被擴編為中央直轄滇軍第三軍第五師,胡思舜出任師長,駐防廣三鐵路沿線城市。但在擴軍後,滇軍第三軍於同年7月發生內鬨,軍長蔣光亮被孫中山懷疑與廣東地方商團有利益同盟關係而遭到撤職,胡思舜升任中央直轄滇軍第三軍軍長,為其軍事生涯中的頂點,胡思舜獲得佛山與廣三鐵路一帶作為勢力區後,成立南海財政籌備處作為斂取當地資金的機構。中央直轄滇軍後更名為中央直轄建國第一軍,又稱建國滇軍,但下轄編制不變。
民國十三(1924)年7月,孫中山命令胡思舜之第三軍派遣曾萬鐘師與4個獨立旅攻佔惠州城,[1]但因10月廣州商團事變爆發,胡思舜指揮的建國滇軍第三軍授命鎮壓佛山商團的反廣州政府叛亂,因此第三軍部隊僅一部分維持包圍惠州城,未發動攻勢。
- 敗北
民國十四(1925)年2月,國民革命軍東征發動,胡思舜指揮的建國滇軍第三軍在楊希閔的指示下編入中路軍,駐紮博羅縣,繼續包圍惠州城的任務,擔任惠州城守軍的救粵軍第六軍軍長楊坤如向胡思舜洽商投降,東征勝利後駐紮惠州。同年3月,孫中山去世;隨著東征勝利後繳獲的情報以及國民革命軍與地方實力派的恩怨,胡思舜所屬的建國滇軍在內部政治立場上與蔣中正對抗,胡本身也曾為了充實自身軍力而扣押過黃埔軍校招攬的士兵,[2]雖然胡思舜有企圖和廣東國民政府和解,但缺乏有力的政治盟友說項,難以和國民革命軍系統獲得諒解。同年6月4日,代行大元帥間廣東省長胡漢民發電將楊希閔、劉震寰的司令職務撤職,楊希閔指示麾下建國滇軍發兵攻入廣州,胡思舜指揮的建國滇軍第三軍藉故拖延,自惠州回軍廣州之際,6月10日在白雲山與國民革命軍接戰,陳誠在其回憶自述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砲兵擊倒其軍旗後,步兵發起衝擊便殲滅了胡思舜指揮的第三軍。
但實際上戰況並不如陳誠陳述得如此簡單,該役在前線對峙的包括由黃埔軍校生編成黨軍第三團與朱培德指揮的建國第一軍,在建國第一軍擊退建國滇軍第三軍之際,朱培德招降了一部分該軍部隊。胡思舜敗退北撤至增城縣,收攏殘部,仍重新集結了將近4千人,於6月15日再度發動對廣州城發動進攻,佔領了廣州北校場外的高地,並對駐紮北校場的黨軍第一旅發起奇襲掃射,但是黨軍第一旅未被擊潰,隨即發動反擊,並在同日下午擊潰了胡思舜指揮的部隊。[3]
反廣東國民政府行動失敗後,胡思舜遁逃香港,脫離軍界。後來胡思舜在香港購置房產擔任寓公,又於雲南昆明興建寓所,投資雲南當地商號牟利,胡思舜以其講武堂同期同學身分與龍雲維持友好關係,龍雲因此擔保其安全不受南京國民政府騷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佔領香港,胡思舜逃離香港,輾轉返回雲南昆明住居。對日戰爭勝利後,胡思舜擔任中國民主社會黨雲南省黨部負責人,後被推舉為雲南省文山縣國民大會代表,國共內戰中胡思舜長居雲南昆明,1952年病逝。
Remove ads
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
胡思舜之子胡鼎昌(又名胡丹、胡行)在1948年於雲南大學就讀之際加入中國共產黨於雲南成立的民主青年同盟,協助中國共產黨對雲南的少數民族領袖進行統戰任務,並獲得余海清的信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丹在雲南省擔任公職。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