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臚朐河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臚朐河之戰是1409年9月23日東蒙古(北元後裔)和明朝之間的一場在蒙古高原臚朐河河岸的戰役。[2]

事实速览 臚朐河之戰, 日期 ...

背景

兩位東蒙古領導人,即可汗鬼力赤和他的主要侍從阿魯台之間爆發了衝突,最終導致鬼力赤在1408年被殺。衝突的勝利者阿魯台擁戴本雅失里為新可汗完者帖木兒汗。後來,明成祖派使節祝賀完者帖木兒汗,1409年要他歸順,請求派遣貢使。本雅失里扣押了使節,表態不願附屬明朝。同年,阿魯台斬殺了成祖的另一名使節給事中郭驥,宣布效忠可汗。與此相反,公元1408年,瓦剌蒙古族(西蒙古族)的蒙古首領馬哈木向明成祖派遣了一個進貢使團。[3]明朝朝廷對東蒙古族拒絕建立朝貢關係並謀殺了他們的使者感到震驚,他們將利用瓦剌蒙古人來削弱東蒙古族。[4]

東蒙古人在寧夏以北遭到馬哈木率領的瓦剌蒙古人的進攻,因此被擊潰至臚朐河,因此明成祖趁機對東部蒙古人進行了軍事遠征。七月,他派出一支軍隊出塞對抗東蒙古人,由太子太師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擔任總兵官,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5]《明史》記載軍隊由10萬名精銳騎兵組成,但羅薩比(1998年)指出,這是一個不切實際且誇張的數字。[6]

Remove ads

戰役

成祖憂慮丘福會輕敵,叮囑他:「用兵要慎重。到開平以北,就不會看到敵人。應該時刻如同見敵人一樣,是進是止機動靈活,不可以只唯一個原則。一次進攻不得勝利,那麼就要等待再次發動進攻的機會。」大軍已出發,成祖又派人傳達詔書,如果軍中有人說敵軍容易擊敗,切勿相信。[7][8]

八月,丘福出塞,率領千餘人先至臚朐河南,擊潰了蒙古軍一些散兵,然後渡河,俘獲蒙古尚書一人,給他酒喝,並詢問本雅失裏的所在地。尚書答道:「聽說大軍到來,害怕得向北逃走,離這裡有三十里。」丘福大喜,並說:「應該迅速出擊生擒他們。」諸將請求等待各路軍隊齊集,探明虛實然後再進兵,丘福不聽,並以尚書為嚮導,步步進逼敵營。[9][10]交戰兩天,每次戰鬥,蒙軍總是佯裝戰敗撤退,丘福執意乘勝而入。李遠勸諫說:「將軍輕信敵軍間諜,孤軍深入四處轉戰。敵人故意示弱引誘我軍深入,我軍前進必然不利,後退卻又擔心被敵人追擊,只有構建營寨確保自身安全。白天揮旗擊鼓,派出奇兵向敵人挑戰;晚上多點火鳴炮,虛張聲勢,使敵方無法預料。等到我軍全部趕到,合力進攻他們,必定勝利。否則,也可以保全軍隊而返回。當初皇上和將軍怎麼說的,您竟然忘了嗎?」王聰亦持同樣意見,力言不可。但丘福不顧眾人反對,厲聲道:「違命者斬!」而後繼續領兵孤軍深入,騎兵等都哭泣。諸將不能阻止被逼隨行。明軍被誘敵深入到蒙古草原。羅薩比(1998年)評論說,他們這樣做沒有考慮到佯攻撤退的策略。[11]丘福只帶了1000人的騎兵向江北追擊。[12]

本雅失里和阿魯台的軍隊在奧諾胡以西襲擊了丘福的軍隊,導致其兵敗。[5]丘福脫離了其他軍隊,在東部蒙古人發動進攻時處於弱勢,[11]被徹底擊潰。李遠、王聰率五百騎衝突敵陣,斬數百人,王聰戰死。李遠戰馬絆倒,與丘福、王忠、火真都被俘,都在奧諾胡以西被阿魯台所殺,[2]全軍覆沒。[13][14]蒙軍乘勝掩殺明軍數萬。[15]丘福麾下將士多逃回,具體說丘福戰敗之狀。

Remove ads

後果

明成祖嘆道:「丘福不從吾言,以至於此,而將士何辜?此朕不明知人之過。」命禮部撫恤死亡將士的家。成祖為丘福戰敗震怒,奪丘福、火真、王忠世爵,流放丘福家屬到海南,[16]而因王聰、李遠曾勸阻丘福又力戰而死而予以褒獎撫恤,分別追贈為國公。[17][18][19]

此戰的結果是明成祖告諭太子明年春將親征雪恥,[14]並遣使告諭順寧王馬哈木:「丘福戰敗,本雅失里得到了丘福軍隊的旗幟、衣物和盔甲,會喬裝進攻,要小心他。」並付諸行動,親自統軍討伐東蒙古[17]打敗了本雅失里和阿魯台的軍隊,殲滅蒙軍大部。[11][20]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