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能源號運載火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能源號運載火箭(俄語:Энергия)是蘇聯研製的一種重型運載火箭。美國國防部對這種火箭的代號是「SL-17」,美國國會的謝爾頓命名法(用於識別火箭的衍生型號)則稱其為「K」(一說為L)。作為一種通用運載火箭,能源號至今仍保持着起飛推力的世界紀錄(超過美國的土星5號)。能源號運載火箭由蘇聯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設計,用於包括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在內的各種航天載荷。控制系統的主要開發企業是隸屬於Khartron科研生產聯合體的「Electropribor」公司。[3]「能源」號使用了四個捆綁式助推器,均由一個燃燒煤油/液氧的四室RD-170發動機提供動力,一個中央核心級使用四個由液氫/液氧燃料的單室RD-0120(11D122)發動機。[4]運載火箭有兩個功能不同的芯級:「能源」-「極點」,作為最初的測試配置,其中「極點」系統用作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的最後階段;和「能源」-「暴風雪」,此時,「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負責在最後階段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運載火箭有能力將大約100噸的貨物送入近地軌道,20噸的貨物送入地球靜止軌道,32噸的貨物通過跨月軌道送入月球軌道。運載火箭在退役前只進行了兩次入軌飛行。[5]在2022年美國太空發射系統首飛前,是世界上起飛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
Remove ads
研製背景
由於屢次發射失敗和美國率先登月,蘇聯政府於1974年5月取消了原本為蘇聯登月計劃開發的N1重型運載火箭。作為替代品,蘇聯於取消N1的同時開始了對能源號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為實現未來的太空開發計劃,蘇聯人開展了一個巨大的火箭-空間系統的研製工程(包括RD-170高壓補燃發動機、能源號火箭、天頂號火箭、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等等),能源號只是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整個系統的研製費用估計高達140億盧布。1976年,由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正式開始了對這個系統的開發,其中負責能源號火箭部分的總設計師為古巴耶夫。能源號火箭的設計目標是滿足蘇聯在1990年代的發射任務,這包括:發射可多次使用的軌道飛行器(航天飛機);向近地空間發射空間站艙段等大型載荷;向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發射重型軍、民用衛星;發射大型深空探測器,等等。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正如NASA用航天飛機取代土星5號的計劃,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提出了火神計劃(Vulkan),計劃設計一種以質子號火箭為基礎,使用與質子號相同燃料、比質子號更大、推力更強的、採用模塊化設計的火箭。
能源號火箭被設計用來運載暴風雪號航天飛機[6] 這也是能源號的載荷位於火箭的側面而不是頂部的原因。但是能源號同樣可以執行重型衛星的發射任務,能源號的第一次發射中攜帶了大型的軍用有效載荷。
能源號只執行過兩次發射任務,而且第一次發射中,有效載荷沒有正常工作。能源-暴風雪計劃的遺產是RD-170系列發動機和天頂號運載火箭。天頂號的芯級實際和能源號的助推器相同。
Remove ads
發射紀錄
能源號在1987年5月13日第一次發射測試,蘇聯最初宣布能源號發射成功了一個模擬載荷。
1988年第二次發射時,能源號將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送入軌道。
計劃中止
伴隨着蘇聯解體,能源號火箭停止生產。雖然能源號不再生產,由其助推器發展的天頂號火箭仍在服役,其主發動機RD-170衍生的RD-171仍使用於天頂號火箭,宇宙神-5運載火箭使用RD-170的衍生型號RD-180。安加拉號火箭使用另一衍生型號RD-191。
衍生
-
載荷為"極地"衛星的能源號
-
載荷為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能源號
-
1991蘇聯紀念郵票
能源號有三種主要的衍生型號,每一種的有效載荷都截然不同。
能源號M是最小的衍生型號,使用二到四個經過改裝的天頂號火箭作為助推器,芯級中只有一個RD-0120發動機。能源號M旨在取代質子號火箭,但是在1993年輸掉了和安加拉號火箭的競爭。
能源II號,又稱龍捲風號(Ураган,Uragan,Hurricane)是一種計劃可完全重複使用的火箭。該衍生型號的芯級可以自行再入和滑翔降落。
火神-大力神(Vulkan-Hercules)是最大的能源號衍生型號,得名於兩個俄羅斯火箭的代號(N1火箭和能源號原先的代號),採用了八個天頂號助推器,使用能源號M作為上面級,可以將175噸載荷送入軌道。[7]
腳註
相關條目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