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臘山古建築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臘山古建築群,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銀山鎮山趙村的道教建築群,包括峰雲觀、玉皇殿、碧霞元君祠、青龍觀和老虎洞等。這些坐落於臘山的建築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在明朝、清朝、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皆有修繕。1994年3月,臘山古建築群與位於臘山北麓的祥龍觀一同入選泰安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2]
峰雲觀與玉皇殿
峰雲觀內的主體建築是三清宮與邱祖閣,兩建築連體,面闊3間,全高7米,為磚石結構平頂,邱祖閣在三清宮的上方,邊緣圍以垛口[3],觀的北側有一座建於正德八年(1513年)的古樂台,為祥龍觀第十代住持楊清榮所建,該樂台與入選第二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臘山道教音樂密切相關[4][5]。玉皇殿則建於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9年),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32年)、乾隆二十年(1756年)重修,曾一度圮毀後又重建,建築為全石結構,有精密的斗拱結構,雕梁畫棟,內奉祀玉皇大帝,兩側配祀金童玉女和四大天師[6][4]。
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又名泰山行宮,俗名奶奶廟,據傳始建於唐朝,傳說碧霞元君出行路過此地,流連於此地美景而在此地普度行善,當地人遂為她建立廟宇[7]。祠堂在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先後重修。建築內奉祀道教神祇碧霞元君,左右配祀金童玉女和送子娘娘。祠堂前鑲嵌一塊漢代遺存至今的「麒麟送子」畫像石。[6][5]
青龍觀與老虎洞
青龍觀位於臘山南麓,是古建築群的主體部分。建築石壁瓦舍,始建年代無考,明清先後重修,建築坐北朝南,占地2400平方米,由東、西、上三個院落組成,原有藏經閣、玉皇廟、三清殿、鼓樓等結構,現存的古建築包括廂房和鐘樓,其中鐘樓建於明朝時期,寬4米、高5米,面闊1間,全石結構攢尖頂,通過4根方柱支撐額枋,整體平面呈方形。廂房有6間,磚木結構灰瓦硬山頂[8][9]。老虎洞分為前後兩洞,前洞在青龍觀建築中,高約2米,面積約3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個洞口,洞口石壁上還刻有明朝詩人于慎行所題詩句[6][4]。老虎洞的後洞曾與前洞相連,但隨着地質的變遷,現已無路可通,據傳《水滸傳》中的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與官府緝捕使何濤曾在前後老虎洞及觀內的青龍泉戰鬥。[7][10]
觀內存有3通明清時期的重修碑記,包括明代重修碧霞元君祠碑、清代重修碧霞元君神祠碑和清代重修老虎洞碑,這些碑記均為青石材質,碑文均為楷書刻寫,均記載了碑記所記述主體的修繕經過和捐資人姓名和捐贈金額。重修碧霞元君祠碑刻制於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方座圓首,高185厘米,寬68厘米,厚18.5厘米;重修碧霞元君神祠碑刻制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方座,高142厘米,寬62厘米,厚16厘米;重修老虎洞碑刻制於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方座,高158厘米,寬61厘米,厚19厘米。[8]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