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腺樣體切除術
手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腺樣體切除術是一種切除腺樣體的手術,切除的原因包括鼻呼吸受阻、慢性感染或復發性耳痛等。去除兒童腺樣體以改善復發性鼻症狀和/或鼻塞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1]這種手術在成人中不太常見,因為成人的腺樣體比兒童的小得多,也不太活躍。這一手術經常在門診進行,採用全身麻醉方式。術後疼痛通常是比較輕微,並且可以通過冰凍或冷的食物來減輕。該手術通常與扁桃體切除術相結合(這種組合通常被稱為「腺樣體扁桃體切除術」或「T&A」),其恢復時間估計為10到14天,有時更長,主要取決於年齡因素。
腺樣體切除術通常不會在一周歲以下進行,因為腺樣體功能是身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但超過這一年齡後,它對此的貢獻會逐漸減少。
Remove ads
醫療用途
腺樣體切除術的適應症仍存在爭議。[2] [3] [4]最廣泛的共識是圍繞切除腺樣體以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通常與扁桃體切除術相結合。[5]即便如此,據觀察,有相當比例的研究人群 (18%) 沒有反應。還有人支持對以前用鼓膜造口術治療的兒童復發性中耳炎進行腺樣體切除術。[6]最後,腺樣體切除術對患有復發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中耳炎和中度鼻塞的兒童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在一些研究中,其結果[1]並不比觀察等待更好。[7] [8]
頻率

1971年,超過100萬美國人接受了扁桃體切除術和/或腺樣體切除術,其中有5萬例僅包括腺樣體切除術。 [9]
到1996年,大約有50萬兒童在門診和住院環境中接受了腺樣體和/或扁桃體手術。這包括大約6 萬例扁桃體切除術,25萬例扁桃體、腺樣體聯合切除手術,以及12.5萬例腺樣體切除術。到2006年,總數已上升到70多萬,但如果根據人口變化進行調整,扁桃體切除術的「比率」已從每千人0.62下降到0.53。扁桃體、腺樣體聯合切除的下降幅度更大——從每千人2.20下降到了1.46。因慢性感染原因而進行的腺樣體切除術的比率沒有顯着變化(每千人0.25對每千人0.21)。[10]
歷史
腺樣體切除術是由威廉·梅耶(William Meyer)在1867年首次使用環形鑷子穿過鼻腔進行的。[11]
在20世紀初,腺樣體切除術開始常規地與扁桃體切除術相結合。[12]最初,這些手術是由耳鼻喉科醫生、普通外科醫生和全科醫生進行的,但在過去30年中幾乎完全由耳鼻喉科醫生進行。
然後,腺樣體切除術被用作治療神經性厭食症、智力低下和遺尿症或促進「身體健康」。按照目前的標準,這些適應症似乎很奇怪,但可以通過以下假設來解釋:如果兒童有長期的喉嚨痛或嚴重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他們可能無法茁壯成長。此外,因慢性中耳炎而聽力不佳的兒童可能會有無法識別的語言發育遲緩,被誤認為智力低下。腺樣體切除術可能有助於解決耳液問題、語言發育遲緩以及由此產生的智力低下的看法。
遺尿症和阻塞性呼吸暫停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腺樣體切除術的益處,是複雜和有爭議的。一方面,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遺尿的頻率會下降。另一方面,腺樣體的大小,以及它們可能引起的任何阻塞,也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兩個因素使我們很難區分腺樣體切除術的好處和與年齡相關的自發改善。此外,醫學文獻中大多數顯示腺樣體切除術有益的研究都是病例報告或病例系列。此類研究很容易出現無意的偏見。最後,最近一項對六千名兒童的研究顯示,遺尿症與一般的阻塞性睡眠之間沒有關聯,但隨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嚴重程度而增加,僅在女孩中會觀察到。[13]
1930年代,隨着手術的使用變得有爭議,手術的頻率開始下降。隨着抗菌藥物的發展和學齡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減少,需要手術的扁桃體炎和腺樣體炎變得不那麼頻繁。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腺樣體切除術和扁桃體切除術對於當時使用的許多適應症是無效的,還有人認為手術後患小兒麻痹症的風險增加,但後來被否定了。[14]在過去20年中進行的前瞻性臨床試驗,重新定義了扁桃體切除術和腺樣體切除術 (T&A)、單純扁桃體切除術和單純腺樣體切除術的適當適應症。[9]
參見
- 按類型分類的手術列表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