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臭蔥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臭蔥石(英語:Scorodite),由含砷的礦物氧化而成的次生礦物,化學成分Fe3+AsO4‧2H2O。[3][4]
Remove ads
命名
1818年由德國礦物學家Johann Friedrich August Breithaupt命名為 Scorodite,[2] 取自於希臘文「skorodion」,意指像大蒜的,表示礦石加熱後產生的砷臭味。[5]
物理性質
一般晶癖多呈雙錐體或板狀,稜鏡狀或塊狀,呈黃綠色至褐色,在薄片中有的是無色。強酸可以溶解。[6]
化學性質
在化學分類上,屬砷酸鹽礦物。成分中鋁可取代鐵的位置,三氧化二鋁含量超過7.1%者,又稱為「鋁臭蔥石」(英語:Aluminoscorodite)。[7]
產狀與產地
產於含砷量較高的硫化礦床氧化帶中,多為次生礦物,經常與毒鐵礦(Pharmacosiderite)、砷鉛鐵礬(Beudantite)、砷鉛鐵礦(Carminite)、砷鋇星石(Dussertite)、鈣砷鐵礦(arseniosiderite)、水砷鋅石(adamite)、砷鋅鈣石(austinite)、藍鐵礦、氧化鐵等礦物相伴共生。[8]
在臺灣金瓜石礦區與中央山脈地區發現過臭蔥石,金瓜石礦區的本山、長仁、粗石山等地產有硫砷銅礦、呂宋銅礦,在地表風化帶發現過臭蔥石。[3] 中央山脈合歡山含金石英脈中,臭蔥石與砷黃鐵礦伴生,為含砷礦物的轉化礦物。[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