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搖滾樂
音樂類型或場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的搖滾音樂可追溯至1950年代,當時源自美國的早期搖滾透過廣播電台在臺灣傳播,形成了「熱門音樂」和「合唱團」風潮,並影響了接下來的校園民歌運動。解嚴後的1990年代,臺灣搖滾進一步在地化,搖滾文化圍繞著livehouse與音樂祭形成。[1]目前搖滾樂在台灣既是主流音樂的一部分,亦為眾多獨立樂團所熱愛。

臺灣搖滾樂既是搖滾樂的區域性音樂流派,也可視為臺灣音樂和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型。由於台灣多元的文化背景,搖滾歌曲使用華語、閩南語、客語、英語乃至原住民語等多種語言演唱。臺灣亦是最早出現華語搖滾歌曲的地方;台語搖滾則遲至1980、1990年代才成熟,並且具有政治與本土化的意義,且閩南語搖滾尤其常受到依字行腔的影響,旋律與歌詞本身的聲調結合。[2]
就臺灣的唱片銷量而言,五月天是目前為止商業上最成功的搖滾樂團,唱片銷量達到千萬張,也是至今獲得最多次金曲獎的樂團,在兩岸都有許多粉絲。台語方面,茄子蛋的〈浪子回頭〉在YouTube達一億次觀看,是目前瀏覽次數第二高的閩南語歌曲。閃靈樂團則是台灣最具知名度的重金屬樂團,音樂融合臺灣歷史文化,享譽國際,[3]被稱為「亞洲的黑色安息日」。[4]
金曲獎目前並沒有直接提及「搖滾」的獎項,搖滾樂團一般較常取得的獎項是年度最佳樂團獎。音樂活動方面,在墾丁舉辦、今已停辦的春天吶喊是最早的大型音樂節,目前台灣規模較大的搖滾與獨立音樂節包括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大港開唱、台灣祭等。
Remove ads
歷史
总结
视角
1954年,遷台的外省青年劉恕以筆名「亞瑟」在聯合報撰文介紹西洋流行音樂,1956年後又分別在正聲廣播電台、幼獅廣播電台、警察廣播電台主持音樂節目。[5]約1956年,皇冠雜誌社創始人平鑫濤在空軍廣播電台將Hit Music譯為「熱門音樂」,[6]表示美國告示牌等排行榜上的流行音樂,亦包了時下流行的早期搖滾,此詞透過1957年《皇冠歌選》特輯傳播,在1950和1960年代的廣播電台節目掀起熱門音樂風潮。[5]
關於臺灣第一個搖滾樂團,目前眾說紛紜。[7]金祖齡成立的洛克樂隊(洛克即英語搖滾「rock」之音譯)據《今天》畫刊所言成立於1956年,而 「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 音樂人口述歷史資料中稱成立於1953年,常被稱作第一個搖滾樂團[8]然而也僅可確定該團美國在台軍人俱樂部演唱英文歌曲。1955年劉恕等人亦組建了彗星合唱團,很可能也是第一個搖滾樂團。據朱夢慈的田野調查,1950年代中嘉義曾有楊三郎等人的麗夢娜樂團以台語翻唱貓王等人的英語歌曲,編制類似於搖滾樂團。[7]
1960年代,在美援和冷戰的背景下,美軍駐台,台灣並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即今ICRT)在台灣播放。此時熱門音樂樂團經常在各美軍俱樂部(如臺北美軍招待所)及飯店、西餐廳、舞廳、夜總會駐唱,活躍區域包括包括台北中山北路、台中大雅路、台南健康路、高雄鹽埕區等。除了搖滾樂以外,亦包含靈魂樂等英語流行音樂,[6][1]
其中金祖齡、陶大偉等人組成的雷蒙合唱團[9](前身即為洛克樂隊)是此時期最成功者,據稱獲蔣宋美齡喜愛,被引薦到美軍俱樂部勞軍演出,深得美國大兵們的歡迎。雷蒙和少數由本省青年組成、歌手吳盛智、薛岳的陽光合唱團、[10][11][12]、以及陳啟義等人的電星合唱團,三者並列當時最具盛名的熱門音樂團體。[13]除此之外還有眾多合唱團如「石器時代的人類」「雷鳥」、「韻律」、「四金人」等等。 [14][1]:32
面對1950、1960年代戒嚴下肅戮的社會氛圍,主流通俗歌壇以國語流行曲為主,搖滾音樂則屬邊緣文化,成為了青年──尤其是外省籍者[5]──反抗權威、家庭的手段,但當時熱門音樂常與不良青年形象掛勾,也不乏熱門音樂表演現場遭受警察臨檢的案例,然而由於其中不少青年即為當局者子弟,熱門音樂也不免受權力集團庇蔭。[5][15][16]早期熱門樂團主要以翻唱西洋歌曲為主,但漸漸也有樂團開始自行創作,如1965年高雄Los Coronados合唱團的衝浪搖滾專輯《衝浪臺灣》可能是台灣第一張搖滾創作專輯,但因顧慮審查制度而未發行[5],直到2015年才重新被發掘。[17]以翻唱歌曲起家的雷蒙合唱團也在1972年發行創作專輯。[1]:36並在1974年赴美演唱前改名「龍種」,創作由傳統中華樂器演奏的曲目;陽光合唱團則曾實驗性地創作與國內聽眾品味有別的硬式搖滾曲目。[12]
在這個時期,「熱門音樂」成為了流行搖滾的代稱,因國內聽眾不熟悉樂團形式,搖滾樂團則多以「合唱團」為名,且講究合音 [16];即使熱門音樂時代結束後,這些名稱仍持續發揮影響力,如現今臺灣高中、大學常有熱門音樂社;英美樂團的譯名直到2000年代都常有「合唱團」後綴。[18][19]
1968年的《今天》畫刊以專題介紹臺灣熱門音樂發展,首度完整呈現了臺灣的熱門音樂場景,並為熱門音樂與不良、低俗掛鉤的印象平反,亦說道:
難道我們的年輕人就非用別人的方式、別人的語言、別人的型態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嗎
Remove ads
1970年代上半,隨著美軍漸從越南和台灣撤離、演唱會信譽不佳、政府管制、其他流行音樂發展等因素,熱門音樂樂團面臨衰退。[1][5]同時因為音樂雜誌的出現,愈來愈多聽眾對搖滾樂有更深的了解,「搖滾」逐漸取代「熱門」之稱呼。[5][20]1972年詩人余光中在〈現代詩與搖滾樂〉中提到搖滾樂帶有詩的性質,並提倡巴布·狄倫等人「質樸」的民謠搖滾,但亦批評滾石樂團等較偏向硬式搖滾的音樂,隨後更寫下了許多適合譜曲的詩作。[5] [21]張照堂則寫下〈搖滾精神論〉,亦使青年建立對搖滾的認同。[5]
1970年代中,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等外交挫敗引起了國人對美國文化的再思考,而在政府鼓勵淨化歌曲之下,以洪小喬為始,民謠歌手站上電視舞台。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舉行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演唱由余光中詩作〈鄉愁四韻〉譜曲的作品,後楊弦更發表《中國現代民歌集》。1976年李雙澤在「淡江事件」丟掉象徵美國文化的可樂瓶,呼籲學生「唱自己的歌」,代表著「西洋」的熱門音樂受到批評,開啟了有別於當時的愛國歌曲、通俗流行歌曲和熱門音樂的校園民歌運動。[5]
校園民歌風潮開始在大學、咖啡館、西餐廳流行。雖然以反對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為號召,但校園民歌在風格上亦受到美國民謠搖滾及民謠復興運動的影響,[22]一般使用民謠吉他和鋼琴伴奏,相較於熱門音樂更加質樸。民歌的主題常有懷舊、鄉愁、自然情懷,具有學生族群的「文藝腔」。[1]以楊祖珺為首,民歌手也開始關懷社會底層族群,但同時也面臨到戒嚴當局的審查制度挑戰。[5][16]
到了1980年代初期,許多民歌創作者進入主流音樂產業體系,成為日後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助力,然而原先的民歌精神也漸趨沒落。滾石唱片也在此時成立,旗下藝人風格橫跨流行至流行搖滾,是台灣搖滾取向的唱片公司中市場占比最高者。[6]羅大佑1982年的專輯《之乎者也》,結合民歌、搖滾的音樂元素與反叛精神,歌詞上直接描寫社會變遷、批判民歌內容[23],掀起了「黑色旋風」,標誌民歌時期的結束,是「搖滾樂正式進入台灣流行樂壇的第一步」,[24] 樂評人馬世芳評價其有「文藝的底氣、思想的深度、搖滾的能量」[1]:126,亦被《台灣流行音樂百大最佳專輯》選為第一名。[25]
总结
视角

1982年丘丘合唱團推出第一張專輯《就在今夜》,不同於過去熱門樂團以翻唱為主,丘丘注重於自行創作。陽光合唱團前成員、有搖滾教父之稱的薛岳也於1980年代加入幻眼合唱團發行《搖滾舞台》等專輯。[26]丘丘和幻眼的主流成功,帶動了1980年代唱片公司體系下流行搖滾樂團的風行,如紅螞蟻合唱團、東方快車合唱團等。[27]在1980年代末,亦出現了像青年樂隊這樣具有外省二代流離意識的樂團。然而這些樂團並未獲得長久的主流成功,或是成立後不久後解散;[28]由於聽眾對搖滾樂團的不熟悉,唱片公司往往以歌星方式捧紅主唱,也引起對於樂團形式的反思,如薛岳曾向公司要求唱片封面上也要有團員、表演時以樂團形式出場。[18]這些樂團創作同時將搖滾引進後民歌時代的流行音樂市場,讓青年逐漸建立對樂團編制的認同[19]
1987年,台灣解嚴,社會、文藝風氣日趨自由,聽眾也常接觸到英美翻版、盜版唱片,[29]受另類搖滾影響的地下樂團開始興起,並更加強調非主流、實驗性的音樂美學。[1]:126水晶唱片及與其相關的搖滾客資訊雜誌、索引音樂、「Wax Club」是解嚴後至整個1990年代地下音樂風格、思潮的重要推手[1]:112。1987年8月,水晶唱片舉辦第一屆台北新音樂節,陳明章、伍佰、趙一豪、林強、黑名單工作室首次登台演出,是台灣第一次舉辦的獨立音樂節,開啟了本地化的另類音樂創作,主張「開創音樂新元素」。[30][31]除此之外,台灣第一個重金屬樂團Double X、後搖滾樂團甜梅號、英倫搖滾的1976等樂團也曾在水晶旗下發行唱片;原屬滾石唱片的「友善的狗」品牌,也在1994年發行《台灣地下音樂檔案》,收錄重金屬及龐克音樂作品,如骨肉皮、濁水溪公社等。[32]
而在台語搖滾方面,1989年,黑名單工作室發行《抓狂歌》,內容包含台語搖滾、饒舌等,亦在歌曲中融入印尼、印度等地音樂風格,開啟了強調本土文化的新台語歌運動;[33][1]:126林強1990年的《向前走》也被認為是重要的台語搖滾專輯;[31]新寶島康樂隊則以使用多種語言,融合閩南、客家、原住民元素著稱。[34]此時音樂也開始直接與社會運動結合,例如交工樂隊便是美濃反水庫運動下於1999年成立的客語樂團。[35][36]
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台北樂團社群在1990年代初期逐漸成熟,[1]:140同時出現了帶有反抗主流社會意識的DIY音樂地下刊物,到了1995年的台北破爛生活節中,濁水溪公社、零與聲音解放組織等樂團以噪音音樂和激進的方式表演。[1]:159 1995年,位於台中、由兩名美籍青年組成的樂團Dribdas由破爛生活節啟發,在墾丁舉行臺灣第一個音樂祭「春天吶喊」(當時名為Spring Sreaming);[37]隔年北部各大學熱門音樂社亦受到春吶影響,舉行野台開唱,且要求樂團必須準備原創歌曲,為搖滾的主流化揭開序幕,「阿信」陳信宏和林昶佐 都是此活動早期的參與者。[38]而在此時期的台中,則又出現了龐克音樂祭「倉庫搖滾」,以及龐克組織「廢人幫」,還吸引了北部、南部的眾多獨立樂手參加。[39][40]
1990年代起,Pub和live house等地下音樂展演空間在台北出現。原本音樂酒吧中,樂團表演僅為點綴,後來成為活躍樂團的演出場地,數量也逐漸增加,包括「Live Agogo」、「Wooden Top」、「人·狗·螞蟻」、「Scum」、「Boogie」等。這些音樂酒吧的表演者本來以翻唱英美搖滾歌曲為主,其中「Scum」被認為可能是第一個要求樂團必須有自己創作曲的Pub。[41]}樂團藉由Pub的現場演唱、自我創作,擺脫從前熱門音樂時期西餐廳中的配角。[27]因為音樂酒吧常被歸類為八大特種行業之一的「視聽娛樂業」,受到政府嚴格管制,如選址、營業範圍等皆受限[41]。為避人耳目,亦為強調音樂主體性,這些音樂酒吧逐漸改稱為「live house」。相比於傳統音樂酒吧,live house也安排週末下午時段或是低價的演出以吸引大學生和未成年客群。[42][43]1992成立的伍佰&China Blue,起初就是於pub「息壤」等處活動,與魔岩唱片簽約後成功從地下音樂場景打入主流市場,[27]其歌曲包括國台語,除了具地下音樂原創風格、以充滿台灣風味的「台客搖滾」著稱外,伍佰的歌詞亦以具文學深度、雅俗共賞受到高度評價。[44]
「樂團的時代來臨了!」
Remove ads


千禧年之際,樂團熱潮逐漸進入主流。1999年,與滾石唱片簽約的五月天發行《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包含國語、台語歌曲各六首,當時將國台語歌曲放入同一張專輯是一大創舉。2000年推出第二張錄音室專輯《愛情萬歲》,銷售量達到35萬張[46],並以這張專輯獲得第12屆金曲獎的最佳樂團獎[47]接下來五月天以流行搖滾的風格,逐漸獲得了主流成功,成為台灣代表性樂團。其歌詞常間接提及社會議題,或描寫青年內心世界,表現出在搖滾的社會精神和流行取向的折衷性。[24]其他流行搖滾樂團如董事長、八三夭也在2000年代初踏入主流樂壇,「樂團時代」成為台灣唱片產業的一大熱潮。[28]
在樂團風潮流行化的趨勢下,許多主流唱片公司與搖滾樂團簽約,但亦非每團都能取得商業成功,許多樂團也開始思考「獨立」的意義,重回獨立場景。林昶佐以台灣搖滾聯盟的立場呼籲各界以「獨立樂團」取代「地下搖滾」[48],海洋音樂祭亦舉辦只讓未簽約樂團參與的「獨立音樂大賞」,「獨立搖滾」名稱開始取代「地下搖滾」。[28] 同時獨立於主流唱片公司外的唱片廠牌亦蓬勃發展,如「彎的音樂」旗下有旺福、Tizzy Bac、圖騰樂團;五月天則於2006年離開滾石,自創相信音樂。[28]2007年起,新聞局開始補助樂團錄音出版,[49],爾後每年有約200個樂團提出申請。The Wall估計2009年時,台灣有原創作品、可演出的樂團數目約有500至600團,至2013年時已成長至1500團[28]
2000年代,隨著樂團文化的流行,live house也走入大眾視野。此時發展起來的live house有「女巫店」、「地下社會」、「The Wall」、「Roxy Vibe」、「圈圈叉叉」以及「聖界Live House」等[42]。2000年代末,台北獨立場景有所謂「師大公園四大天王」的說法,就是只經常在地下社會演出的四個樂團:傷心欲絕、透明雜誌、湯湯水水、盪在空中。[50]2005年地下社會等Live House遭到台北市政府稽查;2010年,臺灣經濟部商業司新增「音樂展演空間業」營業項目,live house不再歸類為八大行業之一;但因為缺乏配套措施,實際上live house仍常被政府單位認定為酒店、KTV等特種行業[51]。2011年台中傑克丹尼夜店火災事件引發八大行業整頓潮,多家live house遭到政府的頻繁稽查、被開罰單,也有live house遭政府勒令停業[52][53][54]。此舉引發五月天、1976、拷秋勤等音樂人的聲援和抗議[55]。然而,地下社會最終仍因政府各單位的權責不清,及師大三里居民自救會壓力在2013年歇業,[56]凸顯了獨立音樂和政府、社會的競合。[1]:143
此一時期搖滾樂團的音樂流派逐漸多元化,如有東方黑色安息日之稱的黑金屬樂團閃靈以使用二胡、嗩吶等傳統樂器被譽為開創了「東方金屬」流派[57],歌曲也表述了對台灣的特殊認同;[58][24]龐克樂團則包含滅火器樂團、怕胖團等。受到Emo、硬蕊龐克影響的樂團則有透明雜誌、傷心欲絕等。[28] 圖騰樂團融合原住民風格。[59]台灣的英倫搖滾迷則建立了「文藝青年」的形象,形成文化認同。[60]
音樂也持續在政治與社會運動領域上發揮作用。2014年,太陽花學運爆發,滅火器樂團為此創作〈島嶼天光〉一曲,凝聚了參與者。[61]並於翌年第26屆金曲獎獲得最佳年度歌曲殊榮。[62]農村武裝青年則常關注環境、鄉土相關的社會運動抗爭。[63][64][65]
2000年代也是音樂祭繁榮發展的年代,音樂祭開始受到本土文化、宗教影響,[38]例如大港開唱即以南部及港都文化為核心。 [66]
Remove ads


2017年,獨立搖滾樂團草東沒有派對以專輯《醜奴兒》獲頒金曲獎年度最佳樂團獎[68],其歌詞中的厭世與無力感、對現實的批判,成功獲得跨世代支持。[69]2010年代中以後,台灣越來越多獨立搖滾歌曲出現這樣沉抑的風格,反映當代青年族群的壓力,主題從升學、就業、霸凌乃至LGBTQ皆有。
報導者指出,近年來台灣獨立樂團的影響力開始在全球持續發酵,經由網路傳播到東南亞、中國大陸甚至西方,引起海外樂迷關注。[70]如落日飛車以「台式新浪漫」著稱,其歌詞以英語為主,溫柔放鬆的曲風使其能在東南亞、歐美國際樂迷間廣受好評,[70]其專輯曾被英國發行的音樂雜誌《新音樂快遞》評選為2020年亞洲最佳專輯第四名,[71];茄子蛋雖是台語樂團,也以「浪子情懷」在兩岸掀起流行。[70]同時,街聲等獨立音樂平台的興起讓更多原創作品曝光;街聲2019年報告指出,其用戶已超過113萬人。[67]
五月天瑪莎也指出,台灣聽眾對於搖滾樂的認識在2000年代後逐漸成長。[45]而搖滾音樂及樂團的愛好者開始被稱為「聽團仔」,許多搖滾迷也逐漸開始以此自居,但聽團一詞也常被用於具貶意的語境中,甚至還有一種「聽團的終點是NewJeans」的說法,指出搖滾迷最後還是會愛上K-pop,但同時也反映獨立與主流的界線模糊的現象。[72]
老王樂隊和草東沒有派對、傻子與白痴,等樂團曾被評價有「中國腔」,blow吹音樂專欄認為2010年代後的台灣獨立搖滾音樂界,或多或少受到了曾在台灣發行專輯的河北樂團萬能青年旅店影響,[73]其風格描寫中國社會問題,在兩岸樂壇獲得正面評價。而台灣的搖滾音樂也影響中國的樂迷,2018年就有80組台灣獨立音樂人到中國巡演。內容常呼應兩岸青年失落與追尋情感的心理狀態。[70] 部分中國聽眾創造「灣灣六傑」一詞,指稱台灣六支最受歡迎的獨立樂團,包括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Deca Joins、茄子蛋、康士坦的變化球、老王樂隊。[74]
Remove ads
音樂節

台灣最早的大型音樂祭,自1995年由居台外籍青年創辦,以墾丁海灘為場景,長年吸引國際與本地新銳樂團登台,成為獨特的春吶場景。[75]2019年停辦。
北區大專搖滾聯盟於1996年開始舉辦,強調樂團要有原創作品才能參加,當時有「北野台,南春吶」的稱號,2013年後停辦。
由當時的台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與角頭音樂於2000年發起,每年夏季於新北市貢寮區境內的福隆海水浴場舉辦,以海洋文化為主題。其中包括海洋獨立音樂大賞,表彰未簽約的獨立樂團。[76]。
2006年由閃靈樂團林昶佐等人發起,以南台灣樂手演出為主,相當具指標性,於駁二藝術特區舉辦。[77]
2014年開始舉辦,以台中「山線」、「海線」、「屯線」地域劃分為發想。[78]
2017年由滅火器樂團發起、監製,火氣音樂主辦,目前於樂天桃園棒球場舉辦。
2007年由搖滾開跑音樂社創辦,後由臺中市政府新聞局主辦至今,每年秋季舉行。[79]
又稱Wake up音樂祭,2009年由嘉義各校的熱音社高中生創辦,每年夏季於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2019年停辦。
Remove ads
獎項
臺灣流行音樂獎項多依語言或類型劃分,臺灣音樂的年度盛事、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的金曲獎並無專為搖滾樂設立的獎項。自2001年第12屆起,金曲獎從最佳演唱團體獎劃分出「最佳樂團獎」,[81]目前得獎次數最多的是以華語流行搖滾為主的五月天。
- 曾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獎的樂團
金音創作獎同樣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但以音樂類型而非語言區分獎項,也更加面向獨立音樂。目前金音獎設有最佳樂團獎、最佳搖滾專輯獎及最佳搖滾歌曲獎。
- 曾獲得金音獎最佳樂團獎的樂團
- 金音獎歷屆最佳搖滾專輯獎
- 金音獎歷屆最佳搖滾歌曲獎
Remove ads
樂團
影視作品
參考來源
參見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