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登山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灣因地形特殊,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超越三千公尺山頭兩百餘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北迴歸線橫貫其間,緯度低但山高,兼有亞熱帶、溫帶、寒帶生態。生物多樣性也是全球平均百倍。

早期

原住民居住山地,但對山頂常視為神聖領域而少進入。日治時期,日人以玉山雪山高度高過富士山、命名新高山次高山。日籍學者受源自歐洲的登記熱潮影響,以文明登頂名銜,探勘、整理台灣島上的動植物。民間也成立社團,登山活動也拓展到民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登山活動暫時沉寂。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對登山活動並不支持。但民間延續日治時期基礎,仍然持續高山攀登。1946年5月4日,由日治台灣山嶽會幹事平澤龜一郎暫代主席,開會決議將相關會務委任台籍會員,平澤並轉交一支冰斧及兩條登山繩索,做為傳承象徵,移交後,會名仍稱「台灣山嶽會」。1947年5月,台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蔡禮樂謝永河林樹封等,發起組織「台灣省山嶽會」,並接管日治時期成立,卻因戰爭而停頓的台灣山嶽會,此即「中華民國山嶽協會」前身。

中期

  • 1953年,救國團舉辦大專生「玉山登峰探險隊」,這可能是戰後第一次有組織的學生高山登山活動。
  • 1969年2月15日,曾任「中國青年登山協會」總幹事的韓漪,創辦《野外》雜誌(1987年12月停刊)。
  • 1971年7月,由清華大學柏盛亨領隊的登山隊,一行在奇萊山區遭遇颱風大雨,不幸有5人罹難。
  • 1971年10月,岳界中央山脈大縱走活動,北隊由南湖群峰,南隊由卑南主山起步,在七彩湖會師。
  • 1976年7月,政治大學登山隊發起人之一陳遠建,創辦《戶外生活》雜誌(1986年停刊)。
  • 1976年,台大登山社呂志廣等發現松蘿湖後,延續自百岳開拓精神的中級山探勘,逐漸成社內主流。
  • 1978年,戶外生活圖書公司出版《台灣百岳全集》,由謝文誠主筆,帶動「百岳登峰」登山熱潮。
  • 1988年,防範山難與加強登山救護,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首度舉辦「山難防救研討會」,其後擴大舉辦改為「全國登山研討會」每年辦理至今。
  • 1993年5月2日,江永達、蔡尚志、梁金梅、劉紀滿,首登西藏卓奧友峰(世界第六高峰),領隊謝長顯、隊長梁明本、隊員賴滿足未登頂,全隊共7人,創下首次臺灣自組隊攀登8,000公尺高峰的紀錄。[1]
  • 1993年5月5日,中國登山協會副主席曾曙生(大陸領隊),李淳容(臺灣領隊),隊長張銘隆,隊員伍玉龍、邵定國、黃德雄、吳泂俊、周德九共8人,組成中國與台灣攀登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一高峰)聯隊,隊員吳錦雄為臺灣人首登。[2]
  • 1995年5月12日,台灣自組隊由趙永清領隊與隊員梁明本、塗武成、賴滿足、麥覺明、郭春霞、林逸民、許祥麟、許志成、游寶環、黃德雄共13人攀登珠穆朗瑪峰江秀真為台灣女性首登。[3]
  • 1996年5月10日,台灣自組隊由謝長顯領隊與隊員高銘和、鄭榮窗、林道明、吳明忠、高天賜、謝祖盛、蘇怡寧、劉貞秀、陳玉男共10人攀登珠穆朗瑪峰,當時發生近年最慘烈的山難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高銘和成功登頂但身上多處凍傷,陳玉男則是不幸罹難。
Remove ads

現代

  • 2006年到2009年,由伍玉龍江秀真、黃致豪、謝穎泝、陳仲仁、黃博政等登山好手組成歐都納世界七頂峰攀登隊,完成世界七頂峰的攀登。[4][5]
  • 2009年5月19日,攀登隊隊員伍玉龍、江秀真與黃致豪於中午12時35分登頂珠穆朗瑪峰[6]
  • 2011年4月29日,李小石「發願媽祖登頂全球八千計畫」登頂馬納斯盧峰(世界第八高峰),為台灣人首登。[7]
  • 2013年5月17日,李小石「發願媽祖登頂全球八千計畫」登頂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為台灣人首登,於下山時不幸罹難。[7]
  • 2014年7月24日,歐都納八千米計畫吳夏雄隊長與隊員陳國鈞、林文逸、連志展共7人攀登布洛德峰(世界第十二高峰),張元植 (無氧攀登)、呂忠翰 (無氧攀登) 、黃文辰 (無氧攀登)為台灣人首登。
  • 2017年9月16日,台灣自組隊張元植呂忠翰兩人攀登馬納斯盧峰,呂忠翰為台灣人無氧攀登首登,張元植高山反應攀至7400公尺撤退。


參與者

社會團體

  • 台灣山嶽會:於1926年11月17日由沼井鐵太郎發起、駒高常擔任代表,舉辦登山活動及講習[8],並發行《臺灣山嶽》雜誌及機關誌《臺灣山嶽彙報》。[9][10]
  • 中華民國山嶽協會:前身為1926年成立的台灣山嶽會,1937年由臺灣省山嶽會接管,1950年5月10日改組為「臺灣省體育會山嶽協會」,同年10月4日,更改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山嶽委員會」,並正式立案體育社團。1971年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舉辦「中央山脈南北會師縱走」於七彩湖會師成功。[11]
  • 中華健行登山會:前身為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於1968年底改組,至1969年5月6日成立。[12]

學生團體[13]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登山社:前身為1932年由千千岩助太郎創辦「台北工業學校山嶽部」,後中斷直至1965年成立台北工專登山社。[14]
  • 國立臺灣大學登山社:於1959年成立,長期探索台灣山區,著有《南湖記事-宜蘭大濁水溪流域探查足跡》、《白石傳說-泰雅族發源聖地採勘手記》、《南南山語:大小鬼湖區域探勘手記》、《丹大札記》等探勘紀錄,其校友成立「山谷登山會」。[15]
  •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登山社:於1963年成立,培養出多位登山家如吳夏雄、詹喬愉等。[16]
  • 淡江大學登山社:於1964年成立
  • 逢甲大學萬里登山社:於1964年王賜勇成立。擷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故命名為萬里登山社
  • 國立臺北大學登山社:前身為1964年成立興大法商登山社,2000年因學校改制而更名為台北大學登山社。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登山社:於1964年成立
  • 高雄醫學大學登山社:於1966年10月16日成立,1980年完成中央山脈南北縱走。[17]
  • 清華大學登山社:於1968年成立
  • 成功大學登山協會:簡稱成大山協,於1968年改組,前身為1964年成立的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成大分會。
  • 東吳大學登山社:於1968年成立[18]
  • 輔仁大學登山社:於1969年成立[19]
  • 中原大學登山社:於1970年成立
  • 國立政治大學登山隊:於1971年成立,其校友於1977年成立「523登山會」。[20]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山嵐登山社:於1972年成立
  • 高雄科技大學建功校區海嘯登山社:於1972年成立[21]
  • 東海大學登山社:於1975年成立,著名成員有吳雲天林微梅等。
  • 屏東科技大學綠谷登山社:於1975年5月29日成立
  • 國立中央大學登山社:於1975年成立[22],著名成員有邱俊穎(蚯蚓,地圖產生器創作者)、林文龍、崔祖錫、鄭勝文、劉以德。
  • 中國醫藥大學奇峰登山社:於1978年成立,後於1985倒社,1987年復社,著名成員有王士豪(山區PAC計畫)。[23]
  • 國立中山大學山野社:於1980年成立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登山社:於1998年成立
  • 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星野登山社:於2003年成立,創立初期為悠遊社,後經社團指導老師建議而更名為登山社。[24]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