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色界
佛教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色界(梵語:rūpa-dhātu, रूपाधतु),或稱色界天,又稱色地(rūpa-bhūmi),佛教術語,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之一。
概論
據佛典說法,此界位於欲界之上。此界天人,仍保有色身(物質身),而已無欲樂,故色界天人色身,無有男女相,有別於欲界眾生的色身樣貌。此界眾生,其衣自然而至,以光明為食物及語言。[1]
依所入禪定能至之淺深次第,分為四地(梵語:Bhūmi),相應於此界之「四禪天」(四靜慮天)。[2][3]細分為四個層級,每個層級有諸天:
- 初禪,離欲界之苦,而生喜(Prīti)、樂(Sukha),總稱為「離生喜樂」地,相應初禪天。
- 二禪,已無尋(Vitarka)、伺(Vicara),從定生喜、樂,總稱為「定生喜樂」地,相應二禪天。
- 三禪,離前喜貪,心悅安靜,有勝妙樂(Sukha),總稱為「離喜妙樂」地,相應三禪天。
- 四禪,離前喜、樂,清淨平等,住捨(Upekṣā)受正念(Smṛti),總稱為「捨念清淨」地,相應四禪天。
按照佛教說法,住於初禪乃至四禪天的一切有情,若未獲得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之見道者,仍屬凡夫,無法脫離六道輪迴。佛教認為外道將欲界及色界四種禪定境界,錯計為涅槃,但此涅槃非能達至解脫的真實涅槃,法相宗著述[4]和《楞嚴經》中稱之為五現涅槃。
Remove ads
色界諸天之數,佛教部派以及各經論有諸多異說,有十五天[5]、十六天[6][7]、十七天[8][9]、十八天[10][11],二十一天[12][13],乃至於二十二天之數[14][15]。
大乘佛教通行說法,以初禪之頂為大梵天,二禪之頂為光音天,三禪之頂為遍淨天,四禪之頂為廣果天[16],每禪各立三天得十二天,加上佛教聖者所在的五淨居天,一共十七天,此為藏傳佛教通說[17];若再算入無想定得生的無想天則為十八天,《法苑珠林》、《楞嚴經》、《大明三藏法數》載此說,《地藏菩薩本願經》又列名摩醯首羅天[18][19]。
犢子部的《三法度論》立十五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大梵天在兩者中間,三禪三天,四禪下中上皆生果實天,再加上無想天,以及淨居天,共計十五天。其淨居天為三天,善現、善見、清淨天,「無煩、無熱、色究竟」視為清淨天的三相[5]。
Remove ads
|
|
|
Remove ads
五淨居天和色究竟天
四禪天當中的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及阿迦尼吒天為已經證得了三果或以上的生靈及大菩薩等已經解脫的佛陀所居,不再投生至其他道趣,故又稱「淨居天」(巴利語:Suddhāvāsa;梵語:Śuddhāvāsa)或「五不還天」[29]。
色究竟天被認為位於色界天的最高處,相傳它是大自在天的居處。婆羅門教認為色究竟天是最高的涅槃之處[30]。
色界之頂有摩酰首羅宮,是大自在天之宮殿,大自在天住於此處。大乘佛教以十地之菩薩將成佛時,於此變現淨土[31]。望月信亨認為十地菩薩於此地變現淨土說,可能是從《阿含經》的阿那含生於五淨居天演變而來[32]。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