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芬施鬃林鴨
鸭科鬃林鸭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芬施鬃林鴨(學名:Chenonetta finschi)是雁形目鴨科鬃林鴨屬的一種已滅絕鳥類,其體型較大而翼縮短,很可能不具有飛行能力。該物種原分布在新西蘭,估計最晚在1860年左右因棲息地破壞、物種入侵和人類捕食而滅絕。
Remove ads
分類及命名
該物種最早被皮埃爾-約瑟夫·凡·貝內登描述並歸類為鴨屬,學名為Anas finschi,經過一系列研究後,貝內登認為其與尖羽樹鴨及中新世滅絕的歐洲物種Mionetta blanchardi較為接近,新西蘭鳥類學家Walter Oliver將其提升為單型屬Euryanas,[2]現認為其與鬃林鴨關係較近,並歸入當前的鬃林鴨屬。[3]其種小名系紀念德國地理學家及動物學家奧陶·芬施,[4]其為該物種的發現及研究作出了頗豐的貢獻。[3]
特徵
該物種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鴨,體型可能與綠頭鴨相當或略小,體長56–65厘米,體重1–2千克,明顯大於其近親,約800克的鬃林鴨,翼短,腿強而有力。[3][5]
分布及生境
該物種是新西蘭特有物種,人類定居之前其在新西蘭廣泛分布,是新西蘭南島和北島的第四紀化石埋藏中最常見的物種之一,一些地點發掘出的該種化石甚至數以百計,當地的古環境為草原及灌叢生態系統,並且其為該類古環境中的關鍵種。[3]該物種可能是幾乎完全陸生的,極少在水域中活動,與其近親鬃林鴨相似而與大多數鴨不同。[6]
行為及生態
該物種在滅絕前的2.5萬年中翼長極大地縮短,而體型則沒有明顯變化,佐證其很可能發生了失去飛行能力的特化,[6]古生物學研究顯示,自晚更新期至全新世晚期,該物種的翼長減少了10%。[3]從喙的結構來看,該物種很可能主要是植食性,[5]但根據生境推測,其有時可能也取食昆蟲。該物種可能在洞穴、倒下的樹幹及岩石之下等地築巢。由於缺少天敵,其可能改變了繁殖策略,與更偏向r策略的鬃林鴨(每窩平均產卵10隻)不同,該物種可能採取生育較少後代的K策略。[3]
滅絕
該物種的滅絕可能是由於棲息地喪失、入侵物種波利尼西亞鼠的捕食和人類的捕食,分析表明,波利尼西亞人在新西蘭定居之前,該物種就已開始衰退,並且隨着人類定居,該物種的分布範圍縮減,數量大大減少,生境也發生了改變。也即,其滅絕最初並非由人類活動引起,但人類活動促進了這一過程並導致了最終的結果。另一方面,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禽流感或氣候變化與該物種的滅絕有關。[6]
該物種的滅絕時間可能在1250–1860年之間。儘管估計的下界晚於歐洲殖民者「發現」澳大利亞,但早期的歐洲博物學家並沒有關於該物種的可信記錄。[6]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