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花俏繪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花俏绘画
Remove ads

ㄑㄧㄠˋ繪畫(英語:Fancy pictures)是十八世紀風俗畫繪畫流派,其特點是描繪了日常生活的場景,且具有敘事、想象元素,該術語由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喬治·韋爾特英語George Vertue在1737年創造。

Thumb
《鄉村姑娘和狗與水罐》,托馬斯·庚斯博羅(1785)

大多數花俏繪畫描繪的是兒童或年輕女性,畫作通常與真人一般大小或稍小,也有些是帶有人物的風景畫[1]。這類畫中的人物通常比上層階級的人物更加貼近民生[2],其特點是擁有一種「做作的純真」[1],也有時被色情化[1][2]

Thumb
《五感・味覺》,菲利普·梅西耶(1689)
Thumb
《秉燭夜遊的丘比特》,約書亞・雷諾茲(1773)

由來

名稱

「花俏繪畫」起初只被用來描述菲利普·梅西耶英語Philippe Mercier的繪畫作品,如《窗口的威尼斯女孩》或《五感》系列。這些有着過多虛構背景和想象元素的畫,因為複製品眾多,在一時間廣為流傳[3][4]。爲了描述這類畫,韋爾特使用了 "Fancies(幻想)"一詞。 1788年,約書亞・雷諾茲在描述托馬斯·庚斯博羅晚年所畫的乞丐和鄉村兒童時,創造了 "Fancy pictures"一詞[3][5]。同時,雷諾茲自己的畫作也多以街頭兒童為模特,有着對應的背景故事和復古的標題,如《希望護理着愛》和《維納斯責罵丘比特》[6],所以後來該詞被衍生為風俗畫的一個流派。

靈感

該流派靈感來自倫勃朗巴托洛梅·牟利羅,並受到18世紀法國作品的影響,特別是夏爾丹格勒茲[1]。此外,梅西耶也曾受到包括華托在內的歐洲藝術家的影響[7]

影響

18世紀的花俏繪畫還包括J.E.米萊的兒童畫,如他以小女兒為模特的《第一次布道》和《第二次布道》,這些畫作也可看作是維多利亞時期感傷主義的前身[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