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花尾燕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花尾燕魟(學名:Gymnura poecilura)為燕魟科燕魟屬的魚類。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日本以及南海等海域[2]。該魚身體為菱形,寬約是長的兩倍,體色為棕色至灰色,上有淺色的斑點。該魚噴水孔邊緣光滑。花尾燕魟的尾部與其嘴至肛門的長度等長,無尾鰭,上有9-12道黑白交替的條紋。
花尾燕魟是底棲魚類,多生活於沙質或泥質的海床上,深度一般不超過30米。其主要獵物為各種硬骨魚、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該物種為卵胎生,即受精卵在母魚體內依靠卵黃髮育完全後再誕生,平均每胎誕下7條幼魚。花尾燕魟沒有特定的繁殖季,一年四季均會繁殖。花尾燕魟可作為食用魚,因此是個體漁業和商業捕撈的對象。
Remove ads
物種命名
1803年,蘇格蘭兩棲與爬行動物學家帕特里克·羅素出版著作《兩百種搜集於科羅曼德爾海岸維沙卡帕特南的魚類之描述與插畫》[3] 。英國博物學家喬治·肖於1804年在他的著作《動物學概論與自然歷史總論》中根據羅素書中的一張插畫正式描述花尾燕魟[4]。該魚的種加詞「poecilura」由希臘語詞彙[ποικιλός] 錯誤:{{Lang}}:無法辨識代碼 hl(幫助)與[ουρά] 錯誤:{{Lang}}:無法辨識代碼 hl(幫助)組合而成,前者含義為「多色的」,後者含義則是「尾巴」[5]。
外貌描述
同其他燕魟科物種一樣,花尾燕魟的胸鰭為菱形,寬度約為長的兩倍。其胸鰭前部曲折,後部則大致為弧形,腹鰭則短而圓。該魚吻部短而寬,末端略微突出。花尾燕魟的眼睛大小中等,後方有數個邊緣光滑的大斑點。該魚的鼻腔位於其嘴附近。其嘴與鼻腔之前有一塊短而寬的光滑皮膚。該魚整條牙床為曲線,上下顎各有超過50列牙齒,且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其牙齒小、窄而尖。花尾燕魟有鰓裂五瓣,均位於腹部[7][8][9][10]。
花尾燕魟的尾部細長如線,上無背鰭或尾鰭,長度約等於該魚自吻部尖端至肛門的長度,比其他同科物種長得多。部分個體的尾巴根部上半部會長出一根毒刺,而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更會長出兩根。花尾燕魟沒有任何鱗片。該魚背部為綠棕色至灰色,上有許多淺色小斑點,偶爾也會有些許黑色的斑點,而腹部則為白色,但在邊緣部分顏色會逐漸變深。花尾燕魟的尾部有9-12節黑白相間的斑紋,少數個體在每節上半部有一個黑色小點[10][9][11]。該魚最大能長到92厘米寬[1]。
Remove ads
物種分布
花尾燕魟是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分布最廣的燕魟,且在許多地區均是常見種[8]。其分布西至紅海和索馬里海域,東至華南、日本和菲律賓海域,南至婆羅洲、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海域[9][12]。此外,法屬波利尼西亞也有該魚出現的記錄,但目前尚不確定該地種群是否為同一物種[1]。
生態與習性

花尾燕魟為底棲魚類,多生活於沿岸10-30米深的淺水中。該魚的主要獵物為各類硬骨魚,尤其是鰏屬魚類,亦會捕食甲殼類與軟體動物。花尾燕魟既無洄游習性,也不會形成較大的魚群[11]。該魚的寄生蟲包括線蟲 Hysterothylacium poecilurai和絛蟲Acanthobothrium micracantha。同其他魟魚一樣,花尾燕魟為卵胎生魚類:幼魚會在母魚體內孵化,並先後通過卵黃和子宮腺分泌的營養液為生。雌性花尾燕魟有兩個子宮和卵巢。該魚全年均會繁殖,其中四月至十月的交配頻率略高於其餘時間。花尾燕魟的孕期目前尚不明了,但部分雌魚一年會產下多於一胎幼魚[1][11]。剛出生的幼魚體寬20-26厘米,且除去無毒刺外以及體型較小外和成魚並無差異。同父母的幼魚顏色上可能會有所差異。雄魚和雌魚分別會在體寬達到約46厘米和約41厘米時性成熟[13]。
Remove ads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花尾燕魟在泰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是食用魚,因此是個體漁業和商業捕撈的對象。一般捕撈該魚的漁具為拖網或流刺網,亦會使用三重網等其他漁具。雖然目前沒有關於花尾燕魟捕撈量的數據,但考慮到該魚繁殖率低下且懷孕母魚常在被捕獲後拋棄其腹中的幼魚,其十分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的影響。由於其分布範圍內漁業活動頻繁,IUCN將該魚評為易危[1][13]。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