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蘇式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蘇式樓(也稱蘇式紅樓仿蘇式建築等)是1950年代左右模仿當時蘇聯建築而修建的一種低層住宅樓或公共建築(辦公樓、供銷社和學校校舍等[1])。蘇式樓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城市,也存在於東北地區以外[2]:755,756。狹義的蘇式樓指機關、企業、學校等的家屬樓。

蘇式建築

蘇式建築最初於1950年代一五計畫期間由蘇聯援華工程師修建或指導,一般指有坡屋頂、厚磚牆[3],高度不超過4層,呈「周邊式」布局的建築[4]

蘇式家屬樓

Thumb
北京科技大學的一幢蘇式樓,外牆上的白色框架為加固時追加的結構
Thumb
瀋陽鐵西區工人村的一幢蘇式樓

1950年代後期,隨着東北地區的工人數量迅速增長,為了滿足工人的住宅需求,在當地修建了大量的模仿蘇聯建築形式的住宅樓。這種住宅樓為磚混結構,起脊悶頂,紅磚裸砌,高三層,多建於工人家屬區和軍區大院[5]例如瀋陽的工人村即有大量的蘇式樓。[6]

蘇式樓的居民一般兩、三家共用一套房。臥室歸各家庭獨自使用,廚衛共用,無客廳,由狹長的走廊連接臥室、廚房、廁所等。[5]

蘇式倉

Thumb
鄧小平第二次被打倒後下放至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

蘇聯房式糧倉於1950年代通過蘇聯援華專家引進中國,取代了傳統上由廟宇、祠堂或民房存放糧食的作法[7]。蘇式倉通常採為磚木結構,結構為用木人字屋架,通過兩至四列圓木柱落地支撐;房頂採用坡屋頂,並上蓋粘土平瓦或小青瓦;牆面採用粘土磚牆[8]

參見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