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苗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苗刀,又稱雙手劍,是一種中國的單刃兵器,整體長約1.2米或以上,刀柄需用雙手握持。前身為倭刀中的「大太刀」(又稱「野太刀」)與「斬馬劍」,起源可追溯至明朝,至民國時由曹錕定名為「苗刀」,其套路也定型為苗刀一路、苗刀二路、苗刀三路與苗刀四路等。
![]() |
苗刀刀法最早在明朝晚期《辛酉刀法》、《單刀法選》與《單刀圖說》被書面記錄,明朝當時稱「長刀」[1]或「單刀」[2],在戚繼光與鄭成功軍隊中傳播。在中國北方,主要有通背拳與形意拳兩個系統傳授,在通背拳、劈掛掌、八極拳與形意拳等派別中各有套路。現存苗刀套路來自於河北滄州通背拳系統修改而成。

Remove ads
歷史背景
傳來中國的日式大太刀為何改稱為「苗刀」起源不明,一個說法為,因此刀身修長,望之如麥苗,所以稱其為苗刀[3][4]。其主要特色為刀柄較長,以雙手執刀,與傳統單刀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學家馬明達據其家學考據,稱其為雙刀手或雙手帶。
一說起自斬馬劍。但宋代前的斬馬刀並未有明確考古資料留存,無法確認。現代所知的斬馬刀,起源自鄭成功軍隊[5],造型近於日本野太刀,動作來自於倭刀術。
日本刀起源自漢唐的橫刀,在室町時期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在明朝時,經由日本傳入的日本刀與日本刀法,被稱為倭刀,在東南沿海流行。戚繼光在辛酉年(1561年)與倭寇的對戰中取得了《影流之目錄》[註 1],在研究推演後寫成了一部刀法,後人稱之為《辛酉刀法》[1]。明代程宗猷也學習日本刀法,寫作《單刀法選》[2]。兩法一併被茅元儀收錄於《武備志》[6]。1644年武術家吳殳也譜寫《單刀圖說》。經過這幾位武學大師整理後,形成使用雙手長倭刀之單刀術,現今流傳的苗刀刀法,主要承襲自程宗猷刀法。
戚繼光將倭寇使用的刃長五尺日本大太刀稱之為「長刀」,導入明軍用作鳥銃兵的預備接近戰武器。[1]程宗猷則將日本大太刀稱為「單刀」[2],在著作《單刀法選》中說明其形制,作為軍中弩兵(與鳥銃兵的地位類似)預備接近戰武器的用法,和相關劍術。
在明朝末年,戚繼光和戚家軍被明朝政府移防至北方山海關鎮邊;此外,清初鄭成功子孫的軍隊降清後亦被移防至關外。這被認為是雙手刀法北傳的起因。而在北方,則一般稱為「雙手刀」或「雙手帶」。於中國北方京津一帶及東北關外地方,大部份和通背拳一起被傳授,在形意拳門下,亦有雙手刀的傳授。
直到清朝末年,倭刀術在東南沿海仍有傳承。如小說《施公案》主要角色關小西的兵器是「折鐵倭刀」;清朝中葉另一部小說《兒女英雄傳》中,女主角十三妹的兵器亦是倭刀,
現代苗刀主要起源自北傳通背拳。1921年(民國十年),曹錕在河北滄州召募武術人才,設置武術營,聘請劉玉春、任相榮等任教習,傳授雙手刀法,命名為「苗刀」,武術營因此又被外界稱為「苗刀營」,這是「苗刀」定名的原因。繼承了流傳於中國雙手刀法的20世紀中國武術家.馬明達考察,認為民國初年將傳統的「單刀」稱呼改名為「苗刀」,可能是為了避免與其他刀類兵器混淆[4]。但未見有史料明確紀錄,改名時為何稱為「苗刀」[4]。
-
明代武術家程宗猷所著武術書《單刀法選》開頭,將自倭人傳入的日本長刀,記載為「單刀」。書中記載之「單刀」形制為刃長三尺八寸,全長五尺。
Remove ads
招式源流
清朝年間,雙手刀法隨著戚家軍與鄭成功軍隊,流傳至河北省與關外一帶。至民國初年,出現三個主要流派。
在河北鹽山縣,劈掛拳師黃林彪向天津一名紀姓武師,學得雙手刀法,之後將刀法傳與門下張玉山與馬鳳圖。1920年,馬鳳圖加入馮玉祥西北軍。1925年,馬鳳圖將雙手刀法編為破鋒八刀,在西北軍中推廣。經由郝鳴九與於伯謙,將刀法傳至東北軍中,在東北流傳。
形意拳門下的雙手刀法源自天津中華武士會,由馬鳳圖與李書文傳至李存義門下,經改編,融入形意拳五行拳,成為五行刀。在對日抗戰時,由宋哲元曾聘請尚雲祥,至西北軍中教授形意拳五行刀。
在河北桑園經營糧行的謝玉堂,自城外連鎮的楊姓武師學得八趟雙手刀法,楊姓武師則是從一位來自東北的遊方僧人學來。1891年,來自天津太祖門獨流通背拳的拳師任向榮與劉玉春,以太祖拳的單提腿,向謝玉堂換藝,習得這八趟雙手刀法。在習藝之後,任向榮與劉玉春將原本通背拳法融入,另創八趟刀法,形成十六趟雙手刀法。
套路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