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利托利亞
南非的行政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勒陀利亞(南非語:Pretoria,英語:Pretoria /prɪˈtɔːriə/,祖魯語:ePitoli,茨瓦納語:Tshwane;臺灣舊譯為普瑞陀利亞[3]),亦稱為斐京[4][5],是位於南非豪登省北部的城市,同時也是南非的行政首都。南非總統府位於這個城市內,各國使館亦集中於此城的使館街,所以事實上比勒陀利亞是南非的政治決策中心。該城市建於1855年,以布爾人領袖安德列斯·比勒陀利烏斯的名字命名,因使用白人的名字,令當前城市名稱在南非仍存有一定爭議。比勒陀利亞市內種滿了不同的花草樹木,故該城市亦有「花園城」的美譽。
Remove ads
歷史
第一批定居於比勒陀利亞的居民是恩古尼人的移民,他們居住於現時比勒陀利亞市內的河谷一帶。這批操恩古尼語的居民慢慢地組成了一個族群,名為恩德貝萊人,不過「恩德貝萊」一詞在索托語中則解作流亡者。而在他們聚居地附近的河流則以他們其中一個族長的名字茨瓦內(Tshwane)來命名,但由於「茨瓦內」這詞在恩德貝萊語中的意思為小猿猴,故此在南非語中就直接被翻譯成猿猴河(Apies River)。
比勒陀利亞是由「先民」(Voortrekkers)的領袖馬蒂納斯·韋塞爾·比勒陀利烏斯於1855年所創立的,並以其父安德列斯·比勒陀利烏斯的名字來命名。馬菲洛斯於血河之戰中擊退了祖魯人而成為國家英雄。而他所建立的這個城市之後亦成為了南非共和國(即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首都。
兩次布爾戰爭結束後,英國與德蘭士瓦的和平協議皆在比勒陀利亞簽署。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後,比勒陀利亞成為南非的行政首都。
Remove ads
城市更名
2005年5月26日,南非地理名稱委員會通過將比勒陀利亞的名稱更改為茨瓦內[6]。而比勒陀利亞本身是隸屬於茨瓦內大都會自治市的其中一部分,故將屬於自治市中心的比勒陀利亞更名成與大都會自治市名稱一樣[7]。但直到2006年底,更名一事仍尚未得到藝術及文化部長帕洛·佐敦的核准。2007年8月,南非地理名稱委員會確認,比勒陀利亞的市名並未更改。
截至2021年,這座城市的正式名稱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經濟

比勒陀利亞是南非重要的工業中心,採礦、汽車製造、鐵路及機器製造業等重工業都相當發達。城市的經濟產業約佔全南非國民生產總值的8.55%(2002年數字),是繼約翰內斯堡和開普敦之後的南非第三大。
地理與氣候
比勒陀利亞位於高地草原與灌木叢草原的交界位置,位於約翰內斯堡北方約50公里遠。城市被位於海平面以上1,370米的馬加利斯堡山脈環繞,被天然的屏障阻隔,形成溫暖的氣候以及肥沃的山谷。城市的經緯度約為南緯25.43度及東經28.17度。
Remove ads
文化與學術
比勒陀利亞是南非其中一個學術中心,全南非最大的寄宿大學比勒陀利亞大學以及最大的遙距教學大學南非大學都位於此地。另外,南非科學及工業研究委員會亦設於此城內。
人口
比勒陀利亞市中心約有一百萬人口,如果以全個茨瓦內大都會自治市的人口計算的話,則約有二百萬人口。比勒陀利亞居民的主要日常用語為茨瓦納語、恩德貝萊語、南非語以及英語。
比勒陀利亞擁有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白人人口。自城市成立以來,它一直是南非白人的主要人口中心,目前大約有數百萬南非人生活在城市或其周圍。
即使種族隔離結束以來,比勒陀利亞本身也是白人佔多數,儘管黑人中產階級不斷增加。最大的白人族裔群體是阿非利卡人。
比勒陀利亞包含以前的白人指定地區,因此白人佔多數,使人口的估計較低。然而,包括地理上分開的鄉鎮,比勒陀利亞增加的外來人口超過一百萬,使白人變為少數。
Remove ads
旅遊景點
城市趣聞
友好城市
普勒托利亞與下列城市為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