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荀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諝,字慈明,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淑第六子,東漢末大臣、政論家,經學家,在兄弟中最為有名,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稱,亦以95日「白衣登三公」而聞名。其易學思想被稱為「荀氏易學」。
生平
荀爽出身於著名世家潁川荀氏,是荀子的後代。其父是號稱「神君」的當世名士荀淑。荀爽和七個兄弟俱有才名,並稱為「八龍」。[參1]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荀爽潛心研究經籍,不參加賀喜弔喪之禮,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以至孝推舉荀爽,任其為郎中。荀爽上奏,建議朝廷以身作則,宣揚儒家孝道,正夫妻、君臣尊卑之禮,並輕減稅負、遣嫁宮女,奏表呈上後即棄官而去。[參3]
荀爽亦勸他人隱居以避禍。永康元年(167年)六月,漢桓帝大赦天下。此前因第一次黨錮之禍而被關押的李膺得到赦免,朝野上下都有意讓他接任太尉。荀爽害怕李膺因為名聲太高而遭禍害,便寫信勸他在亂世中明哲保身[註2]。[參4][參5]
後來,荀爽為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響隱居於海邊,又南逃至漢水之濱,十餘年間專注於著書立說,有碩儒之名。中平元年(184年)黨禁解除。此後,五府(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府[註3])都徵召荀爽。袁逢[註4]以有道推舉他,荀爽沒有應召。袁逢死後,荀爽為其服喪三年,時人紛紛效仿,為舉薦者服喪三年變成了一種風俗。荀爽還對當時不符合禮法的習慣一一引經據典進行糾正,使風氣頗有改觀[註5]。[參3][參7]
何進秉政後,朝廷派公車徵召荀爽為事中郎。何進怕荀爽不赴任,又迎薦其為侍中。然而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何進被殺,此詔命也隨之廢止。[參3][參7]
同年九月,董卓立獻帝,隨後再次徵召荀爽。荀爽準備逃避,但遭阻攔,遂接受了平原相的官職;赴任途中走到宛陵[註6](今河南新鄭[註7]),被追加任命為光祿勳;剛上任三日,又於十二月被任命為司空。[參3][參10]至此,荀爽從一介平民到位居三公,僅用了95天[參3][參1](一說93天[參11][註8])。時人稱之為「白衣登三公」[註9]。
荀爽就任司空後,曾努力緩和士大夫與董卓的關係。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各路諸侯起兵討董。董卓因此準備遷都長安,司徒楊彪與太尉黃琬皆反對。荀爽見董卓有加害二人之意,就從容地說:「相國(董卓)難道樂於遷都嗎?山東兵起,非一日可遏制,故當遷都以謀討伐。這正如同當年秦、漢面臨的形勢[註10]。」董卓的態度這才略有緩和。荀爽私下對楊彪說:「諸君堅爭不止,必然招致災禍,所以我不爭諫。」[參13]後董卓遷都,荀爽隨至長安[參3]。
另一方面,荀爽見董卓越來越殘忍暴虐,必將危害社稷,於是舉薦了一批有才略的人士,準備共謀推翻董卓,並暗中與司徒王允、董卓長史何顒等密謀。計劃還未施行,荀爽即病逝於初平元年(190年)五月,終年六十三歲。[參3][參4][參10]
作品
荀爽的著述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代史事集《漢語》、論集《新書》(包括《公羊問》、《辯讖》等文)[註11] 。如今只有《易傳》通過後世所輯的周易注得以保存。《隋志》有荀爽《周易注》十一卷,新舊《唐志》有荀爽《周易注》十卷,皆佚。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氏注三百餘節[註12],成為後世保留《易傳》的最主要途徑。清人對荀氏易注多有輯錄,主要輯本包括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荀爽《周易注》一卷,黃奭《漢學堂經解》輯《荀爽易言》一卷。此外,也有人認為《九家易》是荀爽所編纂[參15]。[參16][參17]
荀爽的其他佚文包括《延熹九年舉至孝對策陳便宜》、《奏記讓孝廉》、《貽李膺書》、《與郭叔都書》、《女誡》,輯於《全後漢文·卷六十七》。
易學思想及影響

荀爽是東漢象數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易學被稱為「荀氏易學」、「荀易」、「荀慈明易」等。荀氏易學傳承費氏易學學派,但從其思想淵源看,遠非費氏一家,而是兼收當時各家之說。他一方面繼承了費氏《易》的家法,以十篇之傳文解說經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漢以來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學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獨闢蹊徑,建構起以乾坤陰陽為骨架的易學思想體系。[參16][參18]
荀爽著《易傳》,使荀氏易學在漢魏之際流行[註13],也促進了費氏易學的興盛[註14]。唐代象數易學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荀爽注三百餘節,在全書注中數量位居第二[註12]。然而唐代孔穎達所編《周易正義》並未引用荀爽的《易傳》。由於《周易正義》被後世認為是註解《易經》的正統之作,荀氏易學自此湮沒不聞,直到清代漢學家開始不滿和懷疑王弼的《易》注,而重新探求更早期的漢代象數易學時,荀氏易學才重新得到重視。除各种輯佚外,惠棟撰《易例》、《易漢學》,張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義》、《周易鄭荀義》等對荀氏易學皆有闡發。[參21]
逸事
荀爽與公沙孚[註15]曾共同約定不事權貴。董卓當政時,荀爽官至司空。後來公沙孚見到荀爽,以其違反約定為由,與其割席而坐。[註16]
汝南袁閬問荀爽潁川有哪些傑出人士,荀爽先談起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道:「難道只靠是你的親戚故舊就能算名士?」荀爽問:「您責難我有何依據?」袁閬說:「方才我問有哪些國士,你卻先提及自己的兄長,所以我才責怪你。」荀爽說:「從前祁奚舉薦賢才,內不避其子,外不避其仇,世人認為他最公正。周公旦作《文王》之詩,不提堯、舜的功德,而讚頌文王、武王,這是親近親人的道理。《春秋》的本義是立場上親近本國,疏遠其他諸侯國。況且不愛自己的親人而去愛別人,豈不是有違道德?」[參22]
爭議
據《後漢書·列女傳》記載,荀爽之女荀采喪夫後,被荀爽逼迫改嫁給同郡(潁川郡)的郭奕。荀采不從而自縊。李賢注稱此處的再婚之夫是潁川郭嘉的兒子郭奕。[參23]但郭嘉生於170年,荀爽在世時(190年以前)郭嘉最多只有20歲,其子不可能已屆婚齡[註17]。故有觀點認為可能李賢注有誤,此郭奕另有其人[註18]。亦有學者質疑此事的真實性,認為《後漢書》的人名記載或傳抄有誤,且荀爽「名德素著」,不可能逼女改嫁[註17]。也有學者提出逼嫁與荀爽「名德素著」並無矛盾,因為改嫁不違背漢朝禮法,也符合荀爽「陽尊陰卑」、「通怨曠、和陰陽」的思想[註19]。[註20]
相關典故
引用書籍,根據經典。語出《後漢書·荀爽傳》:「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
家族
評價
- 潁川人:「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參3]
- 楊修:「生應正性,體含中和,篤誠宣於初言,晚允朗於始察。是以在童齔而顯奇,漸一紀則布名。須幼之可師,甘羅之少者,何以逾公之性量乎?砥心《六經》,探索道奧,瞻乾坤而知陰陽之極,載而集之,獨說十萬餘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鵬鸞,眾山之仰五嶽也。」「爰在大漢,挺荀作貞。其德允明,誕發幼齡。行蠲體潔,如玉之瑩。確乎其志,乃勵乃清。遂陟司空,天子是毗。惟君之德,朋僚所咨。清水平土,茂哉是力。將混六合,繩以正直。散以禮樂,風以道德。」[參26]
後世創作

荀爽的相關情節在毛本《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嘉靖壬午本「董卓火燒長樂宮」一則。與史實不同,書中的荀爽和司徒楊彪、太尉黃琬一致反對董卓遷都,並從安邦利民的角度勸諫,導致董卓大怒,將三人貶為庶民。另外,荀爽在書中的官職為司徒而非司空。[註24]
注釋與引用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