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莫爾萊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莫爾萊戰役於1342年9月30日在布列塔尼的朗默爾村附近爆發,交戰雙方為一支英格蘭-布列塔尼聯軍和一支規模遠為龐大的法蘭西-布列塔尼部隊。自1337年百年戰爭開戰以來便與法國處於戰爭狀態的英格蘭,在1341年布列塔尼內戰爆發後不久,便選擇支持蒙福爾的約翰一派。而法國人則支持法王的外甥布洛瓦的查理。
一支由諾桑普頓伯爵威廉·德·博亨率領的小型英格蘭-布列塔尼軍隊,圍攻了布列塔尼港口莫爾萊。查理率領一支數倍於諾桑普頓兵力的部隊,從甘岡鎮出發,意圖解莫爾萊之圍。獲悉此情報後,英軍連夜行軍,並在朗默爾郊外選定一處有利位置構築防禦工事。法軍發現英軍陣地後,將部隊分為前後相繼的三個梯隊。其中第一梯隊(可能由布列塔尼徵召兵組成)向前推進,遭到英軍長弓手猛烈射擊而潰散,未與英軍接觸便已崩潰。第二梯隊由法蘭西和布列塔尼的重裝騎士組成,他們發起攻擊,但其衝鋒在落入英軍陣地前方一道經過偽裝的壕溝時被阻斷。面對這個近在咫尺的大型目標,英軍弓箭手造成了對方大量傷亡。約有200名法國騎兵設法越過壕溝,與下馬步戰的英格蘭重裝騎士展開近身搏鬥。這支隊伍被英軍分割包圍,全部被殲或俘虜。
諾桑普頓擔心英軍弓箭手的箭矢即將耗盡,且壕溝已被死傷的人馬填滿,不再能有效阻礙敵軍。因此,當觀察到法軍第三梯隊準備進攻時,英軍便撤退至其後方的樹林中。法軍無法強行攻入林中,於是將其包圍並試圖圍困英軍,此狀況可能持續了數日。諾桑普頓發動夜襲突圍,返回了莫爾萊。查理放棄了解除該城圍困的嘗試,下令撤退。此戰是百年戰爭中第一場大規模陸戰,其採用的戰術預示了整個1340年代法國和英格蘭雙方的戰術特點。
Remove ads
背景
布列塔尼是法國的一個省份,儘管布列塔尼公爵是法國國王的封臣,但他們以獨立統治者的身份治理公國。[1][2][3] 然而,當1337年法國與英格蘭之間的百年戰爭爆發時,布列塔尼公爵約翰三世(1312–1341年在位)與其封主——法國國王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並肩作戰。約翰於1341年4月30日去世,繼承權出現爭議:他的侄女彭蒂耶夫的喬安娜和他的異母弟蒙福爾的約翰都聲稱擁有公爵爵位;喬安娜嫁給了布洛瓦的查理,這位人脈廣泛、以軍事為導向的法國貴族也是法國國王的外甥。[4][5][6] 約翰擁有更強的法律繼承權,但貴族和教士對他知之甚少,且大多更支持查理的聲索。約翰的支持主要來自社會底層,尤其是在城鎮中。[7][8][9]
從1341年6月初開始,約翰佔領了布列塔尼幾乎所有的設防地點,到8月中旬,他幾乎已經確立了對公國的聲索。腓力最初對局勢置之不理,無視布洛瓦的查理的援助請求。在正確地懷疑約翰正與英格蘭人談判後,法國於9月7日宣布查理為合法繼承人。腓力認為讓一位親屬擔任公爵很有吸引力,因為這將使這個傳統上半自治的省份更牢固地置於王室控制之下。他願意投入大量軍事資源來實現這一目標,並派遣了一支軍隊支持查理。[10][11][12]
這支軍隊在從1341年9月起的六個月內攻占了除雷恩以外的整個東布列塔尼,並俘虜了約翰。[13][note 1] 約翰的妻子佛蘭德斯的喬安娜當時與兩歲的兒子(亦名約翰)以及公爵的金庫一同在雷恩。得知約翰被俘的消息後,現代歷史學家認為她是一位精力充沛且高效的領袖,她果斷而積極地採取行動。她將野戰軍從西布列塔尼召回,親自指揮並移師埃訥邦。這是一個雖小但城牆堅固且有出海口的城鎮,喬安娜從那裡繼續控制著西布列塔尼的大部分地區,立其子為派系的象徵人物及其父親對公國聲索的繼承人。她派遣她的高級顧問阿莫里·德·克利松攜帶大量現金前往英格蘭的愛德華三世處,以鼓勵英格蘭進行軍事干預,並靜觀事態發展。[16][17][18][19] 到1341年底,蒙福爾派的事業開始得到愛德華三世的支持,作為對法戰爭的延伸。[20]
Remove ads
英格蘭的介入

英格蘭的援軍花了很長時間才抵達。[17] 一支由沃爾特·馬尼爵士率領的234人的小規模英格蘭部隊於1342年5月抵達,並解除了對埃訥邦的圍困。[23] 面對法軍巨大的軍事優勢,局勢發展對蒙福爾派不利。到7月,喬安娜已被迫退回布列塔尼最西部,並被圍困在布雷斯特港,這是她的派系所控制的最後一個設防地點。[24] 布洛瓦的查理率大軍包圍了該鎮,[25] 並有十四艘從熱那亞雇來的傭兵槳帆船從海上進行封鎖。[26] 正當布雷斯特瀕臨投降之際,英格蘭人於8月18日抵達。他們的艦隊由260艘船隻組成,其中包括數量不明的槳帆船,令熱那亞人措手不及。熱那亞人逃竄,其中11艘船被燒毀。[27][28]
英格蘭船隻載有1,350人,[27] 這支力量遠小於圍攻布雷斯特的法軍。但是,看到如此多的英格蘭船隻擠滿布雷斯特泊地,且英格蘭先鋒部隊正在登陸海灘,他們預料到將有一支大軍發動攻擊。查理立即解除圍困並撤退,放棄了西布列塔尼,那裡的民眾強烈支持蒙福爾派的事業。[25][29] 部分法軍沿布列塔尼南海岸撤退,但主力部隊隨他前往甘岡。[30] 他在那裡集結兵力並徵召當地徵召兵。[25] 英軍由諾桑普頓伯爵威廉·德·博亨指揮,他在登陸幾天後得到了阿圖瓦的羅貝爾率領的800人增援。他還收編了幾支小股英格蘭部隊以及數量不明的蒙福爾的約翰的布列塔尼支持者。愛德華三世正計劃率領一支主力部隊跟進,因此諾桑普頓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布列塔尼北海岸的一個港口。[30]
莫爾萊大致位於布雷斯特和甘岡之間。這是一個防禦工事堅固的城鎮,擁有一個安全的港口,距離布雷斯特約50公里(30英里)。[30] 查理在沿北海岸道路再後撤60公里(40英里)之前,為該城留下了充足的補給和守軍。諾桑普頓向莫爾萊進軍,[25] 並控制了其以西的地區。[31] 他於9月3日抵達,發現守軍已做好堅守圍城的準備,於是發起攻城。攻城戰持續了大半天,攻勢猛烈,但最終被擊退,英軍傷亡慘重。隨後他們轉為常規圍困。[25][32] 諾桑普頓可能期待著蒙福爾派的布列塔尼人進一步增援。[31] 查理此時意識到他的部隊人數遠超英軍,儘管不如他希望的那麼多。愛德華的部隊仍在英格蘭等待船隻集結,而法國人誤以為這支部隊將用於法國北部,很可能在皮卡第登陸。一支軍隊被召集起來應對這個想像中的威脅,其中包括許多從布列塔尼調來的士兵。[32]
Remove ads
雙方兵力
歷史學家喬納森·薩姆普頓描述諾桑普頓的1,350名士兵中一半是重裝騎士,一半是弓箭手;凱利·德弗里斯則稱其中大部分是弓箭手。他們與三個月前抵達的234人先遣隊的倖存者會合——其中包括34名重裝騎士和200名弓箭手——以及至少另一支110人的英格蘭部隊。抵達幾天後,他們又得到了來自英格蘭的800人增援,其組成不明。[33][34][35][36] 歷史學家安德魯·艾頓與薩姆普頓的結論一致,認為英格蘭部隊中弓箭手與重裝騎士的數量大致相等。[37] 英格蘭軍隊的其餘部分由裝備、訓練和忠誠度各異的布列塔尼人組成。[38] 諾桑普頓指揮下的總兵力估計在3,000至5,000人之間。[39] 目前尚不清楚這支力量中有多少人參加了後續的戰鬥,因為一支規模不明的分遣隊被留下來牽制莫爾萊的守軍。[40] 艾頓提出了一個較低的數字:1,100名英格蘭人和「數量不定的布列塔尼人」。[37]

一幅同時代的騎馬重裝騎士圖像:請注意馬匹沒有披甲
關於法軍的規模,現代歷史學家們意見不一。三位當時的編年史家給出的數字分別是20,000人;3,000名騎兵、1,500名傭兵步兵和「不計其數」(非常多)的徵召步兵;以及僅僅是「一支大軍」。[31] 歷史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說它「達到了驚人的數量」,並提到15,000人,同時否定了早期30,000人的估計。[41] 德弗里斯寫道「也許……多達15,000人」,並在腳註中引用了伯恩的觀點並提及了其他估計。他承認英軍在人數上處於嚴重劣勢,「也許多達四比一」。[28] 瑪麗蓮·利文斯通和摩根·威策爾建議總數在10,000到15,000之間。[42] 薩姆普頓指出,布洛瓦的查理擁有3,000名騎兵、1,500名職業步兵和數量不詳的布列塔尼徵召步兵,並將後者描述為「一支雜牌軍」。[43] 馬修·貝內特提出查理的總兵力「也許是3,000名重裝騎士和1,500名熱那亞傭兵」,他認為這比英軍人數多得多;稍後他還提到輕裝的布列塔尼步兵領導了法軍的攻擊。[44] 根據約翰·瓦格納的說法,法軍規模「數倍於」英軍。[45]
雙方軍隊的重裝騎士都在鎖子甲下面穿著一件絮棉的武衣,鎧甲覆蓋身體和四肢。身體和四肢還輔以數量不等的板甲,對於更富有和更有經驗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頭部由輕盔保護:這是一種敞面鐵製或鋼製頭盔,盔緣下部附有鎖子甲以保護喉嚨、頸部和肩膀。一個可移動的面甲保護面部。他們攜帶箏形盾,通常由薄木覆蓋皮革製成。英格蘭的重裝騎士全部下馬作戰。他們使用的武器沒有記錄,但在類似的戰鬥中,他們將長矛用作矛槍,將其砍短用作短矛,或用劍和戰斧作戰。[46][47][48][49][50] 他們騎乘完全無甲的馬匹,並攜帶木製長矛(通常是白蠟木製),矛尖包鐵,長約4公尺(13英尺)。[51]

現代複製的錐形箭頭,英格蘭長弓用以穿透盔甲
所有英格蘭弓箭手都使用的長弓是他們獨有的武器;[note 2] 掌握它需要長達10年的時間,一名經驗豐富的弓箭手每分鐘可以射出多達十箭,射程遠超300公尺(980英尺)。[note 3] 華沙理工大學2017年的計算機分析表明,重型錐形箭頭在225公尺(738英尺)的距離上可以穿透當時典型的板甲。在這個距離上穿透深度會很淺,但隨著距離縮短或面對質量低於當時最佳水平的盔甲時,穿透深度會增加。[54][note 4] 當時的資料提到箭矢經常穿透盔甲。[56] 弓箭手標準配備一個裝有24支箭的箭袋。預計要發生戰鬥時,通常會給每人額外配發一或兩個箭袋,每人最多總共攜帶72支箭。即使這樣,也僅夠持續射擊大約十五分鐘,儘管隨著戰鬥進行,射速會減慢。需要從後方的貨車定期補充彈藥;弓箭手也會在戰鬥間歇時冒險上前回收箭矢。[57][58][59]
法軍部署的傭兵步兵或布列塔尼徵召兵所使用的武器不得而知。利文斯通和威策爾聲稱法國人「沒有任何弓箭手」;[60] 阿爾弗雷德·伯恩認為他們至少部分甚至全部傭兵步兵是弩手。[61] 貝內特也提到法軍中存在熱那亞弩手。[44][note 5] 一名訓練有素的弩手每分鐘大約可以射擊兩次,[64] 其有效射程比長弓手短,[65] 約為200公尺(660英尺)。[66]
戰役過程
查理此時更準確地了解了諾桑普頓部隊的規模,決定解救莫爾萊,他的軍隊向西回師。[31] 諾桑普頓不願陷入查理和莫爾萊守軍的夾擊之中,於9月29/30日夜間率領其大部分部隊進行夜間行軍。大型村莊朗默爾位於莫爾萊東北11公里(7英里)處,英軍在到達該村前不遠處找到了一個合適的防禦陣地並挖掘工事固守。[41] 他們將陣地佈置成一條橫跨道路的線列,前方有一緩坡向下通往一條小溪,小溪彎曲掩護了他們的右翼。[44][67] 他們身後100公尺(330英尺)處有一片樹林,過於茂密使騎兵難以迅速穿透,因此他們將輜重隊安置於此——如果戰鬥不利,這裡將作為集結點。[45][61] 諾桑普頓決定下馬進行防禦作戰,[68] 因此馬匹也留在樹林中。[44] 在陣線稍前方挖掘了一道壕溝和陷阱坑,並用樹枝和草進行了偽裝。[40][69][note 6] 英軍以他們標準的陣型部署,下馬的重裝騎士位於中央,兩側各佈置弓箭手。[67]

1342年9月30日莫爾萊戰役中部隊的大致移動情況
布洛瓦的查理的軍隊正沿著海岸道路向西推進,他的騎兵可能在前一晚駐紮在朗默爾村,步兵則在更東邊露營。9月30日早晨,一旦確認英軍陣地位於西南方不遠處,查理花了一些時間將他的軍隊組織成戰鬥隊形。他將其分為三個梯隊(或稱「戰鬥群」),前後相繼,中間留有寬闊的間隙。多份記載表明,最前面的梯隊主要由布列塔尼徵召步兵組成,需要讓他們穿過村莊中的騎兵部隊,這解釋了為何法軍直到下午約3:00才開始進攻。[44][72]
Remove ads
法軍第一梯隊向英軍推進。現代歷史學家對其組成意見不一。多數人認為它由布列塔尼徵召步兵組成,[73][45][44] 但薩姆普頓寫道它主要是法蘭西-布列塔尼的騎馬重裝騎士,[40] 而德弗里斯則認為是混合部隊。[74] 進攻者越過一條與英軍陣線平行的小溪,並沿緩坡向上推進。一旦這個密集目標進入長弓射程,英格蘭弓箭手便開始放箭,進攻隊形陷入混亂潰散。沒有任何進攻者能到達英軍陣線前的隱蔽壕溝便逃回了朗默爾。[73][45]

一名現代重演者演示長弓開弓
戰鬥暫停了一段時間,查理的指揮層內部可能進行了一些商議,隨後第二梯隊開始推進。該梯隊完全由騎馬的重裝騎士組成。他們對英軍發起了一次堅決但混亂的衝鋒,[75] 衝鋒因領頭的馬匹跌入隱蔽的壕溝,後續的馬匹和騎手被其絆倒而瓦解。英格蘭弓箭手向這個龐大、靜止、近距離的目標精準地傾瀉箭雨,效果顯著。[45] 薩姆普頓寫道「傷亡極其慘重」,[40] 瓦格納稱之為「可怕的殺傷」。[45] 一小股法國騎兵,大約200人,設法越過了這個障礙並堅持完成了衝鋒。他們與英格蘭下馬的重裝騎士短兵相接,並突入了他們的陣地,但由於人數太少且隊形混亂,他們被分割包圍,全部被殺或被俘。俘虜被送往後方的輜重車陣。[73]
戰鬥再次暫停,時間比上一次更長,查理和他的同僚們審視著局勢。剩下的法軍梯隊單獨就比英軍人數多;與第二梯隊一樣,它完全由騎馬的重裝騎士組成。最終,它被投入了第三次進攻。這可能歸因於當時騎士所秉持的騎士精神理想:貴族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不名譽地拒絕戰鬥,尤其是面對人數處於劣勢的敵人時。[76] 諾桑普頓擔心英軍弓箭手的箭矢即將耗盡,並且壕溝作為障礙物的效果已減弱,一方面是因為它不再具有突然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許多地方已被死傷的人馬屍體所填平。因此,當他看到法軍正在集結準備再次進攻時,他下令撤退到後方的樹林中。英軍在林中邊緣面向所有方向佈防。[73][77] 正如英軍所料,法國騎馬重裝騎士難以強行穿過林區,儘管英軍彈藥短缺,仍有許多人被英格蘭弓箭手射殺。[42] 法軍受挫後後撤,用哨所環繞樹林,並圍困了英軍。[40] 貝內特和伯恩都評論說,戰鬥的這一部分對法軍來說更加困難,因為他們的傭兵弩手已經逃散了。[44]
英軍被困在樹林中,食物匱乏,可能持續了數天。最終他們在夜間突圍,返回了莫爾萊,並繼續圍困該城。[70][78] 他們帶走了150名被俘的法國騎士,[note 7] 其中一人是喬弗魯瓦·德·夏爾尼,他率領了第一個騎兵梯隊(或整體上的第一次或第二次進攻,依據資料來源不同)發起攻擊。[74][note 8] 雙方具體的傷亡人數不詳,儘管法軍總損失慘重,[40][45] 一位現代歷史學家稱有數千人陣亡。[82] 英軍傷亡輕微;記載中提到一名重裝騎士陣亡,一名重傷。[83][84]
Remove ads
後續影響
莫爾萊的守軍堅持了下來,當愛德華三世於10月26日抵達布雷斯特時,圍困被解除,諾桑普頓行軍與他會合。[85] 查理和法軍倖存者在戰後向東撤退。[78] 布列塔尼的戰事因1343年1月19日達成的馬萊特魯瓦休戰協議而中斷。敵對行動直到1345年6月才重新開始。[86] 布列塔尼的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由布洛瓦的查理控制,他繼續得到法國的強力支持,而西部和北部布列塔尼則仍然主要由蒙福爾派或英格蘭控制。[33]
諾桑普頓後來擁有傑出的軍事和外交生涯。他在1359–1360年隨愛德華三世征戰,並是1360年布勒丁尼條約的談判代表之一,該條約以英格蘭的輝煌勝利結束了與法國戰爭的愛德華階段。[87][88][89] 布洛瓦的查理繼續為爭奪布列塔尼的控制權而戰。他於1347年被英格蘭人俘虜,1356年獲釋,並於1364年在歐賴戰役中陣亡。次年的蓋朗德條約 (1365年)以蒙福爾派的勝利結束了布列塔尼內戰。[90]
Remove ads
史學評價
莫爾萊戰役確立了英格蘭在布列塔尼的強大存在,並在人們認為內戰幾乎結束之時重啟了戰端。[91] 這是百年戰爭中第一場大規模陸戰,[33][45][92] 也是英格蘭將其重裝騎士下馬作戰並在兩翼佈置大量長弓手的戰術首次在不列顛之外的地區亮相。[93] 這也是這種戰法首次用於對抗騎兵而非步兵,並且很明顯,如果運用得當,它能夠擊敗他們。[60]
利文斯通和威策爾認為很難從這場戰役中吸取教訓,因為「查理……是個軍事無能之輩」。[60] 薩姆普頓指出,法國人在1340年代的戰鬥中通常表現出的那種錯誤思維方式在此戰中再次顯現。[40] 一些歷史學家將莫爾萊戰役視為14世紀上半葉英格蘭戰術發展的一部分。他們認為,過去30年間與蘇格蘭人的激戰使英格蘭人能夠有效地組合其不同兵種,並認同英格蘭弓箭手和重裝騎士在妥善協調時所具有的毀滅性效力。瓦格納將此描述為「戰爭中偉大的戰術創新」。[94][95] 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莫爾萊戰役中使用的戰術,正是那些在1346年克雷西戰役和1356年普瓦捷戰役中為英格蘭贏得偉大勝利的戰術,並且諾桑普頓的勝利為英格蘭確立了持續30年的精神優勢。[70][96]
Remove ads
註釋、引文與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