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
Remove ads

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德語:Leibniz-Institut für Katalyse)位於德國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羅斯托克,是德國萊布尼茨學會下屬的一所科學研究所,同時也附屬於羅斯托克大學,主要開展應用化學催化方面的科學研究。

事实速览 原名, 簡稱 ...

歷史

1952年研究無機化學的Günther Rienacker教授和研究有機化學的Wolfgang Langenbeck教授在羅斯托克共同創立了催化研究所,這是歐洲境內第一所專門致力於研究催化科學的科研機構[1]。1959年該研究所的無機催化研究部門和有機催化研究部門被分離。諸如有機金屬化學方面的均相催化研究隨同Günther Rienacker教授留在羅斯托克,並以此成立了有機催化研究所,非均相催化的研究隨Günther Rienacker教授遷至柏林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了無機催化研究所。這兩家研究所後來均成為位於柏林的東德科學院的一部分[1]。1991年東西德統一,東德科學院隨之解散。1992年非均相催化中心在柏林成立,兩年後該中心隨同其他三個化學中心共同建立起了柏林-阿德列爾肖夫應用化學研究所(德語:Institut für Angewandte Chemie Berlin-Adlershof e.V.,德語縮寫:ACA)。

隨着東德科學院的關閉,羅斯托克的催化研究所成為一所位於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的國家研究機構。1992年至1997年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通過建立「絡合物催化」和「不對成催化」這兩個研究工作組對羅斯托克的研究所進行了穩定和現代化改造[1]。自1998年中起,馬蒂亞斯·貝勒開始領導羅斯托克的催化研究所[1]。經過一番對該所研究工作的積極評估,2003年1月1日,該所以羅斯托克大學附屬萊布尼茨有機催化研究所(德語:Leibniz-Institut für Organische Katalyse an der Universität Rostock e.V., 德語縮寫:IfOK)的身份正式被接納為萊布尼茨學會的成員[1]。2005年5月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遷入位於羅斯托克南城的新樓[2]

2005年12月6日柏林-阿德列爾肖夫應用化學研究所和羅斯托克大學附屬萊布尼茨有機催化研究所正式合併,並以羅斯托克大學附屬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的名稱(德語:Leibniz-Institut für Katalyse e.V. an der Universität Rostock,德語縮寫:LIKAT)在羅斯托克註冊和獲得法律認可。

Remove ads

組織結構及經費

作為羅斯托克大學附屬的研究機構,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以註冊協會(德語:eingetragener Verein)的法律形式存在,設有相應的董事會和科學顧問委員會。研究所有約300名員工及訪問學者,每年的經費預算約一千八百萬歐元並另有約7.5億歐元的第三方研究資助。

研究領域及重要研究成果

目前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以下領域[3]

  • 應用均相催化[4]
  • 手性催化
  • 原位催化研究
  • 有機合成
  • 催化反應的振動光譜
  • 可再生資源和生物質的增值利用及其催化反應[5]
  • 配位化學催化[6][7]
  • 多相催化過程
  • 催化劑的開發和反應技術

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由Horst Pracejus教授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含有多個手性中心的單糖為骨架製備的手性雙齒膦配體,該配體曾被工業應用於催化的不對稱氫化合成L-多巴[8]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