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僑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華僑節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所設立的非放假紀念性節日,定為每年的10月21日,旨在紀念海外僑胞爲中華民國民主革命的支持與貢獻。
來源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國共內戰節節敗退,當時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央政府於同年12月播遷臺灣。而當時海外華僑和華裔大多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的忠誠信徒,對孫先生創建的中華民國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中華民國政府在如此頹勢時,僑民們紛紛建議召開僑務會議,以期匯聚海內外僑社力量,貢獻華僑救國之大任。
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10月21日,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主任鄭彥棻奉政府之令,於台北市新北投僑園(之後原地改建為華僑會館)召開第一次「全球僑務會議」,一連進行七天,有海內外僑胞307人與會。中華民國政府感念華僑愛國之熱忱,特令將全球僑務會議第一日定爲「華僑節」,以紀念海外僑胞對民主革命的支持、貢獻,及對國家、政府的支援。
當時,總統蔣中正特別指示鄭彥棻,會後應設立常設性的機構,以「延續全球僑務會議之功能,維繫海外僑團、僑領、僑胞,推廣愛國運動,支持中華民國政府,促進僑社興盛發展」。於是會上又通過了《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組織章程》,宣告華僑救國聯合總會成立。此後的華僑節,都由華僑救國聯合總會主持舉辦。
Remove ads
慶祝情況
- 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10月21日,時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第三組主任的鄭彥棻先生,奉政府之令於台北近郊新北投的僑園(今爲華僑會館)召開第一次「全球僑務會議」,有海內外僑胞307人與會,會議一連進行七天。
台灣自第一屆全球僑務會議後,每年都會舉辦華僑節慶祝大會及相關紀念活動,常有著名政治人物赴會參加。如:
全球僑務會議召開時,香港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當時香港華僑普遍認同中華民國政府,因此亦有香港華僑到會參加。在宣佈設立華僑節後,香港亦跟隨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在民間推行華僑節。此後每年都會舉辦紀念盛會,華人華僑與此日相會,共祝祖國富強、民生安樂。
香港華僑社團以及各國華僑群眾團體,包括按地區、行業、姓氏宗祠等不同群體都有代表參加在香港舉辦的華僑節。這個節日活動從10月1日一直延續到10月30日止,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譜諜、探親一直到體育比賽,無所不包。香港當局在華僑節期間,在交通、食宿、會議場地、旅遊觀光等各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許多海外赤子也在參加了華僑節之後,通過羅浮橋回到祖國探親訪友,旅遊觀光。每年香港華僑節,各旅行社、賓館、航空公司都是旺季,機票、床位都很擁擠緊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推行過華僑節,民間曾偶爾有設立華僑節的呼籲聲音。
2011年有人在天涯社區上發貼《建議把「補天節」和「華僑節」正式確立為全國的節日》。呼籲將台灣10月21日華僑節引進大陸,從官方管道確立「華僑節」,使中國兩岸三地的華僑節可以對應一致。[1]
2006年,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香港政協委員馬介璋曾提議設立華僑節,「通過每年『華僑節』紀念慶祝活動,弘揚海外華僑、華人艱苦創業、愛國愛鄉的精神,從而把廣大海外僑胞團結起來,更好地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與和平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2012年兩會期間,香港政協委員黃志祥曾提議設立華僑節,以此「鼓勵海外華僑及其子女回國參加工作、學習」。
2013年兩會期間,福建人大代表鄭奎城提議將「華僑旗幟」陳嘉庚誕辰設為華僑節,他希望「能把陳嘉庚先生的誕辰10月21日,或者是毛澤東為陳嘉庚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11月18日,設為華僑節或華僑日。」「中國已有不少省份設立了類似節日,如果在國家層面設立華僑節或華僑日,是對華僑貢獻的肯定,對聚僑心、匯僑力也有很大幫助。」雖然鄭奎城提議的日期10月21日和台灣華僑節日期相同,但台灣設立華僑節時和陳嘉庚並無關聯。
包括中國大陸人在內的海外僑胞普遍會在10月21日這天慶祝華僑節,舉辦聯歡活動等。
外鏈及參考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