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諸夏
起源自黃河中游族民, 為漢族的前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諸夏,又稱諸華、華夏,是指中原諸侯國[1],古代亦用作對中國的泛稱[2]。周克商之後,自稱為「夏」。最初主要是和周朝王室有血緣和姻親關係或有功受封的諸侯國[3][4],後來廣義成為中原諸侯國的代稱,頻繁出現在《左傳》和《論語》等春秋戰國的典籍中。
歷史
周人克商後,為了獲得統治合法性,亦繼承了中原地區的「夏」文化認同,以正統自居。周人自稱為「有夏」或「時夏」,在春秋戰國時代,周朝諸候們自稱為「諸夏」或「華夏」。
在周之前,在春秋戰國文獻中,相傳另有一支稱為夏的部落,建立了夏朝,後為商人所滅。公羊家認為,孔子作《春秋》,為新王,重新調整三統[5][6][7]。在《公羊傳》中,以魯為中國,魯之外的其他諸侯國為諸夏,諸夏之外為夷狄[8][9]。毛詩也有類似見解[10]。
在春秋時代,魏國被認為夏朝的故地,因此在戰國時代,魏國國君自稱夏王[11]。1987年在寶雞太公廟發現秦國銅器,約秦景公時代所做,其中秦公鐘與秦公簋中,有「虩事蠻方」和「虩事蠻夏」銘文,專家譯為「以恐懼治理蠻(方)夏」。「蠻夏」一詞就是秦國周圍的屬邦。
《雲夢睡虎地秦簡》中,稱秦國屬邦為夏,離開屬國,稱為去夏[12]。臣邦人與秦國女子結婚,所生子女,稱為夏子[13]。張政烺認為,秦國認為自己為中國,其周圍臣屬小邦則稱為諸夏[14]。
《左傳》以諸夏為中原諸邦[15]。古文經學家說法亦近似[16]。中國在漢朝之後,大體上採用古文經學家的說法[17]。

中國學者許倬雲在2009年提出假說,意指曾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的古代族群,又名華夏民族,為日後漢民族之主體。許倬雲認為,「夏」的字形是「長面的人形,有雙手環握,雙足交疊」,為夏族部落人的自稱,而不是夏的「他者」則是「夷」,字形像是背負大弓的人形[18]。夏人最早是黃河上游和中游的居民,主體與來自川西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羌人部落有密切聯繫,後來才遷移到黃河中下游的所謂中原地區。[原創研究?]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