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薩米 (黑猩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薩米(塞爾維亞語:Сами,羅馬化:Sami,1979年-1992年9月11日)是一隻自1988年1月起由貝爾格萊德動物園飼養的黑猩猩。1988年2月,薩米曾兩次成功逃出動物園,但兩次都被抓回。薩米的兩次逃跑令貝爾格萊德部分市民聯想到自身在東歐劇變中的處境,甚至在其第二次逃跑時鼓勵其「不要放棄」,但薩米最終仍被動物園人士帶回。有了薩米的前車之鑑,貝爾格萊德動物園裝修大門、新裝圍欄以防止動物逃跑。[1]1996年,在薩米病死四年後,貝爾格萊德動物園為它在入口立起一座紀念銅像。[2]:286
Remove ads
生平
薩米於1979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奧西耶克動物園(今屬克羅地亞),後育有一名雌性幼仔。[3]1988年1月12日,薩米被轉運至貝爾格萊德動物園。因為不熟悉新的環境,薩米在遷入新居的最初幾周表現暴躁。[4]不久後,它就逃出了牢籠。
同年2月21日晚8點,薩米第一次逃出[4],當時的新聞報道暗指其逃跑可能是為了尋求伴侶。當時一隻黑猩猩的價格約為10000美元,園方相關人士承認出不起這個價格。[5]薩米先是向東,然後向南經過貝爾格萊德市區。有人在退伍兵俱樂部大樓門口注意到它的蹤跡,它隨後又在巴爾幹電影院出現。之後,薩米向隧道前進,身後有警車追逐。由於警車擋住了隧道入口,薩米轉向附近的公園。晚9點許,薩米在學生廣場陷入包圍,它最信任的人之一、貝爾格萊德動物園園長武克·波約維奇勸它說:「來吧,薩米,我們回家。」最後,薩米牽上波約維奇的手上了他的車,共同回到動物園。[4]
僅僅兩天後,1988年2月23日上午10點,薩米再次從籠子裡逃脫,跑到了動物園的餐廳。此時一些工作人員正在用早餐,他們被嚇到爬窗逃走。薩米離開餐廳,在外面又遇到同一群工作人員,這次他們驚慌到試圖爬回室內。薩米來到附近一家工廠,工人們嘗試網住薩米,但沒有成功。薩米隨後上街,搖晃一列載客的電車。之前工廠的工人跟隨薩米來到電車旁,這次成功網住了它,但它馬上撕碎了大網。工人們又追逐薩米來到一處庭院,薩米爬上一棵櫻桃樹,又跳上車庫。[4]
薩米第二次逃脫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超過4000名貝爾格萊德市民聚集到車庫旁圍觀。記者也趕到現場,開始現場電視直播。圍觀者們不願薩米被收回[4][2],打出「薩米,我們與你同在!」和「不要放棄,薩米!」的標語。波約維奇爬上車庫頂,試圖勸導薩米,但這次沒有成功。[6]由於貝爾格萊德動物園沒有麻醉槍,警方不得不等到奧西耶克動物園送來一支才控制住局勢。下午5點,氣溫約為0攝氏度,警方用麻醉槍射擊薩米,才把它帶回動物園。[4]
Remove ads
影響

薩米死後,貝爾格萊德幾家著名的報紙諷刺地稱其為「異議分子」[2]:285,許多南斯拉夫人以薩米的處境自比,自認為生活在共產黨統治下猶如被囚禁的猩猩。學者羅恩·布羅格里奧寫道[2]:286:
“ | 薩米的外逃令人們對他生活在困境中產生了同情,短暫地打破了社會的框架。這隻動物沒有遵守在社會中規定的地位,其率直的鬥爭點燃了貝爾格萊德市民心底的願望。假如薩米是個人的話,他周圍的人一定會被逮捕;但作為人類社交圈外的一隻動物,他有讓人無後顧之憂為他喝彩歡呼的力量。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呼聲中,人類和黑猩猩的心結連在了一起。生物政治學把黑猩猩局限在人類的領域之外,這反過來讓人類被南斯拉夫的共產黨體制鉗製得更緊。有了薩米,貝爾格萊德人民能夠想象出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就算只有片刻,人類和黑猩猩終於能在地緣政治生態上平起平坐。 | ” |
1995年艾米爾·庫斯圖里察導演的電影《地下社會》中,有一隻躲過了1941年4月納粹德國對南斯拉夫轟炸的、名為Soni的猩猩,本片中對薩米有所提及。[2]:285本片在第48屆戛納電影節獲得了金棕櫚獎。薩米的兩次逃離也成為馬其頓導演弗拉基米爾·布拉熱夫斯基執導的電影《猴年》的靈感來源,該電影於2018年上映。[7]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