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蒂氏真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蒂氏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tilstoni),為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鯊科的其中一種[2],澳洲魚類學家吉爾伯特‧珀西‧惠特利 (Gilbert Percy Whitley)在1950年出版的科學期刊《西澳大利亞博物學家》(Western Australian Naturalist)中將其命名為Galeolamna pleurotaenia tilstoni,以紀念北領地埃辛頓港的助理外科醫生理查德·蒂爾斯頓,此模式標本是一尾1.5公尺長的雌鯊,在約瑟夫波拿巴灣的Van Cloon Reef捕獲,後來的學者將Galeolamna 視為真鯊屬的同義詞。分布於澳洲北部海域,深度0至150公尺,本魚體呈紡錘型,鼻子長且尖,鼻孔前緣稍微擴大為低三角形瓣,眼大且圓,具有瞬膜,嘴角的皺紋幾乎不明顯,上顎齒列32-35列,下顎齒列29-31列,每顆上顎齒都有細長、直立的牙尖和細鋸齒,靠近基部變得更粗糙,而下顎齒則更窄且鋸齒更細,五對鰓縫較長[3],胸鰭長而窄,呈鐮刀狀,尖端尖。背鰭2個,第一背鰭大呈鐮刀形,起於胸鰭基部後部上方或稍後的位置,第二背鰭高度適中,位於臀鰭對面。尾鰭不對稱,具有堅固的下葉和較長的上葉,在尖端附近有腹側切跡,身體上部呈青銅色,下部呈白色,兩側有淺色條紋,有些個體的所有鰭的尖端都是黑色,體長可達200公分,體重可達52公斤,壽命可達12年[4]。棲息在大陸棚,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硬骨魚、小型鯊魚、魟魚、頭足類及甲殼類等為食,胎生,交配期在二月和三月,為具經濟價值的魚類,魚肉和魚鰭可食用,肝臟可製作魚肝油,通常為延繩釣所捕獲。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