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蔣新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蔣新松(1931年8月3日—1997年3月30日),男,江蘇江陰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1][2]。
生平
16歲時,蔣新松曾在城東華墅鎮的一家紗廠當過學徒工。1951年4月,在江陰南菁中學讀完高中。1956年9月,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系工企專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1957年,被判為右派分子被迫改造。1958年調回。1965年10月,中科院內部整合,從北京自動化所、電工所等調到瀋陽自動化所,蔣新松在其列,並在鞍山鋼鐵從事1200冷軋機自動化方案,並在1966年作出設計方案。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3]。
蔣新松在中國最早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2]。1971年,周恩來抓科研工作,思想活躍的蔣新松瞄準自動化學科的前沿,於1972年和同事一起向中國科學院提出了《關於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研究》的申請報告,得到認同,但由於受到當時形勢及壓力,課題沒有立項,但他堅持在瀋陽自動化所開展預研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8年中國科學院在十年學科發展規劃中才確定,瀋陽自動化所側重機器人學和系統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同年開始了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控制的SZJ一1型示教再現機械手的研製。1981年,因此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
1980年1月,任瀋陽自動化所第一副所長。同年7月,升任所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4]。1982年,中國第一台機器人在瀋陽自動化所誕生,為進一步開展機器人相關單元技術研究提供了平台[5]。由於中國勞動力眾多,從事機器人研究受到當時多方非議,蔣新松則將重心放在人所不能及的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在去日本、渤海、南海等單位調研後,最終決定開始水下機器人的研發。1983年,「智能機械在海洋中的應用研究」正式列入科學院重點課題[6],即「海人一號」海洋機器人。1985年,三亞南海完成了潛深199米的海上試驗,標誌着中國機器人研究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7],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與此同時輕型水下機器人「金魚號」通過於美國技術合作(引入RCV-225遙控深潛器[8])後,開始進行平台研究[9]。
1987年,「金魚號」在吉林豐滿水電站開展了對兩個攔污柵的觀察[10],傳回了清晰的水下畫面[11],為豐滿水電站擴建決策提供依據,此舉奠定水下機器人能成功地應用於生產實際的先例[12]。之後中型水下機器人不斷在豐滿電站、南海、珠江口石油鑽井平台進行了水下觀測、錄像、作業等應用。1987年,擔任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3]。之後他親自擔任無纜水下機器人(1000米水下機器人)的總設計師,並從事深海6000米的深海機器人研發,並在1991年,與俄羅斯合作開發6000米水下機器人。此舉在1992年正式列入「863」計劃智能機器人主題的一個型號。[14]1994年10月,完全自主研製的1000米無纜水下機器人在西沙群島海域進行5個航次的海上試驗,成功地下潛1000米水深,成為中國海洋設備到達深海的先驅者。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7月,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地下潛5300米,探查了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獲取了錄像帶、照片、側掃2×350米的聲像地貌圖和50米深的沉積副面圖,同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5]。
1997年3月30日,因病去世。
Remove ads
榮譽
2000年7月,由中科院瀋陽自動研究所聯合瀋陽市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中心、遼寧科發實業公司、遼寧科技成果轉化公司、中科院瀋陽分院等股東,發起成立了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16],以蔣新松命名[17],也被稱為「中國機器人搖籃」[18];截止2017年,新松機器人(300024)是滬深300[19]、創業板指權重股[20]。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