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蓬萊米

台灣米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蓬萊米
Remove ads

蓬萊米臺灣話hông-lâi-bí)是現今在臺灣主流食用的雜交種稻米,依時代背景而有不同的定義。現今概稱的蓬萊米,為粳米秈米的混種。

事实速览 蓬萊米, 種 ...

初始的蓬萊米品種為從九州引進的「中村種」,1921年起由臺北州農務主任平澤龜一郎推廣,並在1926年被命名為「蓬萊米」。

1929年,農事試驗場技師末永仁培植出可以抵抗稻熱病的「臺中65號」,並自1936年起逐漸取代中村種,同樣被稱為蓬萊米。現今的臺灣米大多為臺中65號的後代。

由來

背景

臺灣種植稻米的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中國移民大量遷徙來臺,帶來秈稻品種的稻種,而成為秈稻農業區域的一環;此種稻米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在來米(即原有的本地秈稻)。在臺灣的環境中,可一年兩收,甚至少部分地域內並可有三熟,長期以來成為銷往中國地區的重要糧食及經濟作物。

但在日治時期,在來米的口感並不合習慣粳米的日本人之口味,必須從日本進口稻米。然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稻米產量不足,尤其在1918年米騷動之後價格高漲、無法出口,便推動增加臺灣稻米的產量。[1][2]

中村種

1920年,臺北廳農務主任平澤龜一郎發現農事試驗場先前從九州引進的「中村種」在草山適應良好,便推廣種植,並在1921年秋天獲得豐收。1923年起,中村種的種子在竹子湖大量培育。1926年,伊澤多喜男總督在臺灣鐵道飯店召開日本米榖大會,「中村種」被正式命名為「蓬萊米」。[1][2]

然而,農民在種植蓬萊米時大量施肥,使得土壤中含量過高,引發稻熱病,對稻熱病沒有抵抗力的中村種遭遇重大危機。[1]

臺中65號

農事試驗場技師末永仁透過雜交「龜治」和「神力」二個品種,於1929年培植出可以抵抗稻熱病的「臺中65號」。[3][4]「臺中65號」自1936年起大量推廣,逐漸取代中村種,同樣被稱為蓬萊米,現今的臺灣米大多為臺中65號的後代。[1][3]

特點

蓬萊米的外觀,比在來米短而粗,呈橢圓形,米粒較大、黏性強,能適應高溫,肥料反應性高,故在多肥的配合下,產量可比在來米高。但也因如此,蓬萊米的栽種也必須使用大量的肥料

蓬萊米也是台灣外銷米種中口碑甚好的一種,曾大量輸往日本本土。在台灣,也廣被用來啤酒

現代研究

台灣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邢禹依團隊,於2019年發表論文,經由分析台灣陸稻(俗稱旱稻)的基因,發現日本粳稻能在台灣育種成蓬萊米,是因為山地陸稻的花粉飛到了新育種的粳稻上,產生雜交,才形成蓬萊米品種[5]

參考資料

相關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