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蔡厝港墳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蔡厝港墳場(英語:Choa Chu Kang Cemetery / Chua Chu Kang Cemetery,馬來語:Kawasan Perkuburan Choa Chu Kang)是新加坡最大的國營墳場,1947年首次開放,占地318英畝(1.29平方公里)。[1]
墳場位於新加坡西部,緊鄰登加空軍基地,在舊蔡厝港路、林厝港路和惹蘭峇哈的交匯處,由華人、基督教、阿赫邁底亞教徒、回教徒、帕西人、巴哈伊教徒、猶太教徒、印度教所屬的墳地和大小不一的草坪組成。它是新加坡目前唯一仍在運營的土葬墓地。在其場地內還有幾個骨灰安置所,包括國營的蔡厝港骨灰甕安置所和兩個私立安置所,即紀念花園(英語:The Garden of Remembrance)、一個基督教骨灰安置所和佛教的極樂紀念公園(英語:Ji Le Memorial Park)。墳場範圍內還設有一座名為「蔡厝港清心園」(英語:Garden of Peace)的骨灰撒土園。[2]
Remove ads
歷史
1947年,蔡厝港墳場正式啟用。[1]
1998年,蔡厝港墳場內的所有墳墓的埋葬期都限制在15年之內,到期的墳墓將被起墳。
2005年12月,應國家發展需求,蔡厝港墳場在展開起墳計劃後,第1期的起墳計劃完成。
2008年3月,第2A期的起墳計劃完成。
2010年6月,第3期的起墳計劃完成。
2010年12月,第2B期的起墳計劃完成。
2014年9月,第4期的起墳計劃完成。
2017年7月18日,國家發展部、國家環境局以及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宣布,為擴建登加空軍基地,政府將徵用周邊的土地,蔡厝港墳場的4萬5500個華人墳墓和3萬5000個回教墳墓需要遷墳。[3]
2021年5月17日,蔡厝港墳場內的陸地骨灰撒土園「蔡厝港清心園」正式開放使用。清心園是新加坡首個骨灰撒土園,開放給所有宗教人士使用,讓國人把逝者骨灰撒在陸地上。園內開闢了多條小徑作為行人道和骨灰撒土用途,小徑表面鋪設卵石,以讓骨灰自然滲入土壤里。[2]
Remove ads
地標
二戰日據時期,在新加坡淪陷後的第二天,日軍開始大舉在武吉知馬的竹仔巷(現華僑中學後面的南利園一帶)持續屠殺村民和在那裡避難的華人數日,約2000多人遇難。1960年代初期,新加坡多處曾發現日據時期死難者的亂葬崗,掀起了要求日本政府償還「血債」的運動。
1962年秋,公眾在福榮山墳場建立「華族殉難義士紀念碑」。因「星洲武吉知馬區五個半石竹仔巷」需重新發展,華社發動死難者遺骸的清理工作,將竹仔巷的村民集中葬於此。
1995年,政府徵用福榮山。1996年12月,「華族殉難義士紀念碑」和這些遺骸被遷移,並原樣出現在蔡厝港華人墳場。
2017年,因土地使用年限期滿,竹仔巷死難者公墓必須再次起墳,遷至蔡厝港富貴山莊旁的空地安葬,新公墓占地約25平方米。[3][4]
起墳
由於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隨着國家發展的需要,政府多年來多次徵用蔡厝港墳場的土地,使其規模逐年縮小。[3]
Remove ads
靈異傳聞
蔡厝港墳場亦有幾條流傳於新加坡民間的靈異傳聞。本地的德士司機經常表示遇到深夜要求去墓地的乘客,一旦司機靠近下車地點,他們就會「憑空消失」;也有人表示自己深夜開車經過墓地時看到過一個白色的身影。[6]
交通
巴士:SMRT經營的172路和975路巴士每天都會經停蔡厝港墳場,而新捷運的405路巴士是唯一只在特殊節日期間進入墳場的巴士服務。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