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蔡笑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蔡笑晚(1941年5月7日[1]),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瑞安市[2],曾經是一名鄉村醫生[5][4],因為將6個子女分別培養成5位博士和1位碩士、取得了獨特的教育成果而被譽為家庭教育專家,著有《我的事業是父親》等書[3][6][7]

事实速览 蔡笑晚, 出生 ...

生平

早年生活

蔡笑晚於1941年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是地方名醫蔡勛的10個兒女當中的一個[3][4][10]

1957年,自幼好學的蔡笑晚考上重點高中,但時年正值反右運動,蔡因父親曾經任職中國國民黨法醫而未能通過政治審查、被學校除名[3][4][11]。隨後,蔡笑晚在一所小學做了一名教師、被評為「上進青年」,又經過自學參加高考,在數學、物理和化學三科的考試中獲得滿分,終於在1959年成功就讀杭州大學物理系[3][4][11][12]。1962年,隨着父親的病逝和文化大革命的開始,蔡笑晚的家庭陷入困境[3][11]。面對打擊,他最終選擇退學回家、重拾父親的行醫之路[3][10][11]

作為醫生,蔡笑晚在瑞安當地有着一定的名氣,也曾將自己撰寫的學術論文寄給錢學森並收到了後者的兩次回信[5]。然而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動盪令蔡笑晚對未來的希望逐漸變得渺茫[12]。1967年,蔡笑晚的妻子謝小湘懷孕,他打算將自己的知識、追求與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並在那一年將原本的名字改成了「蔡笑晚」,理由是「不能在青春年少時開懷暢笑,就要讓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3][12]

Remove ads

家庭教育

三十三天天外天,
白雲裡面出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蔡笑晚在子女幼時為他們唱的兒歌[3][10]

蔡笑晚稱其從醫的原因在於個體醫生的時間較為自由,從而會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兒女的發展上、「實施早教、早讀、跳級的家庭教育方案」[3]。最開始行醫時,蔡笑晚與家人租住在一座占地面積僅16平方米的兩層百年老屋當中,將樓下當作店堂、在樓上居住[3]。房屋雖然殘破,牆上卻貼着愛因斯坦瑪麗·居禮艾薩克·牛頓等科學名人的畫像。其後蔡又因希望讓孩子能夠儘早就讀學校而搬遷多次[3][8]

蔡笑晚用古今人物的名字分別給六個孩子起了小名,分別是孟子孫子荀子、潤子(取「毛潤之」的「潤」)、曾子西子,希望藉此激勵兒女自小立大志的動力[3]。為了對孩子的教育,蔡和妻子放棄了自身的娛樂活動,前者每日晨間6時用拉二胡的方式讓孩子們起床,最後又改用清晨廣播中的外語節目替代了自己彈奏的音樂[3]。1978年,蔡與妻子自行規劃旅遊路線、開始帶着孩子週遊各地,以此增加閱歷、鍛煉自立的能力[3]

長子蔡天文出生後,蔡笑晚的妻子謝小湘決定成為全職太太[4]。蔡天文不滿1月大時,他的父母便通過在搖籃邊活動、和用色彩鮮艷或帶聲音的玩具等方式培養孩子的注意力[3]。蔡笑晚也通過與孩子的各類互動着重訓練其膽略、爬行、戲水、語言、數學和自學等各方面的能力[3]。蔡天文8個月時就能夠有順序地讀出1至5的數字,1歲開始與家人講話,2歲半接受加減訓練,3隨後開始學習漢字和簡易乘除運算[3]

次子蔡天武4歲時曾經在一碼頭走失,最終仍憑藉其父母自幼教授的認路能力、自己徒步回到了家中[3]。由於蔡笑晚一家為每一個孩子製作了保存零花錢的存摺,蔡天武的理財天賦上初中時便顯現了出來[3]:蔡笑晚在小女兒蔡天西的書包中看到一張自己從未見過的存摺,裡面也有與兄長蔡天武的存取款記錄,發現蔡天武用自己的錢為四個弟弟妹妹單獨辦理存款業務、提供利息[3]。對此外界評論道:「後來蔡天武成了高盛公司的副總裁。兒時的遊戲竟然成了日後的事業,人生的微妙讓人慨嘆」[3]

四子蔡天潤一度立誓前去少林寺學武,並拒不採納家人的多次勸告[5]。對此蔡笑晚十分擔憂,最終卻也本着給孩子自主選擇的出發點沒有執意阻攔,只是告訴他「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3][5]。一些時日過後,蔡天潤寫信告訴家人「習武雖有用,但是未來社會,還是先掌握知識要緊」,並在離家一年後重回高中、最終就讀華西醫科大學、成為了外科醫生[3][5]

蔡家的幼女蔡天西4歲上學,是瑞安市歷史上最年少的小學生[3]。之後,她18歲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19歲獲得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錄取,20歲獲評該校「優秀研究生」[3]

1995年,外界漸漸開始關注蔡家的家庭教育經歷,但蔡笑晚始終拒絕採訪,也並未接受寫書出版、記述家教經驗的請求,直至蔡天西去往美國上學才有所改變[3]。對此蔡的說法是,他不願為孩子帶來壓力、也不願成為時年哈佛大學生劉亦婷的成功所帶來的「商業炒作的噱頭」[3]

2000年代後

2006年,蔡笑晚在美國的子女提供100萬人民幣在他的家鄉瑞安設立了「蔡笑晚獎學助學基金」,希望為優秀而貧困的學生提供幫助[5]

2007年,蔡笑晚等到兒女事業有成之時,出版了歷經6年撰寫的《我的事業是父親》一書,稱希望藉助此書喚起「社會的父教意識」,「讓天下更多的父親知道家庭教育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教育培養好孩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2][3][8][9]。同一時期,蔡開始出席各地電視台的節目、講述家教經歷[5];而他在2007年中期開通的新浪博客在短短數天內也獲得了25萬的點擊,其間有眾多父母希望向蔡笑晚學習教育經驗[5]

2014年,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將蔡笑晚一家評選為全國百戶「最美家庭」之一[13]

鑑於蔡笑晚早年在家對兒女有關「盡忠報國」的叮囑,其在國外求學的三個孩子每年都到中國科學院為博士生上課,更在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各個高校參與學術活動[5]

Remove ads

教育理念

蔡笑晚認為在搖籃中的「家庭的早期教育決定了一切」[3],稱「早期教育、從小立志、交給孩子正確的自學方法是他教育理念的總和」[10]。儘管外界對蔡笑晚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認同的聲音,蔡相信家教方面應該「一意孤行」,而他的目標則是讓孩子們成為「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10]

蔡稱自己教育理念中的關鍵首先是愛的教育和快樂教育,且十分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習慣[5]。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把父親的角色當事業來經營」[8],並相信因工作事業、時間不足而疏忽子女教育的父母失職而又失敗[5]。他覺得對於自己這樣一個沒能親自成就大業之人而言,「『父親』就是我的終身事業,子女就是我的最大榮耀」[8]。蔡希望向父母們表達的是:「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經常為人們所忽略的非智力因素,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會交往能力等素質。鼓勵小孩從小立志,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3]

在一次專訪當中,蔡被問到自己的教子方略與古時的功名利祿思想有何不同、是否有太多功利性時,他表示自己和兒女不認為過往數十載的學習目的是為了當下的安逸[5]。蔡稱魯迅有言,「幸福永遠存在於人類的不安追求之中,而不存在於和諧和穩定當中」[5];他的家庭也認為追求的過程才是人生中美好的篇章,而外界所謂「碩果」豐收之時其實並不為他所在意[5]

Remove ads

家庭

蔡笑晚在1966年農曆三月初三[註 1]與謝小湘結婚[4],育有六個孩子[2][4]

兒女

著作一覽

  • 《我的事業是父親》(2007)[2][9]
  • 《我的事業是父親2:蔡笑晚教育家書》(2009)[13][17]
  • 《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留美博士蔡天文的培養秘訣》(2009)[18]
  • 《我的事業是父親:蔡笑晚家庭教育演講錄》(2010)[13][19]
  • 《我的事業是父親》增訂版(2012)[20]
  • 《致中國父母書》(2014)[21]

延伸閱讀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