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蕭如松
台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蕭如松(1922年9月20日—1992年4月14日),新竹縣竹東鎮人,台灣客家籍當代水彩畫家,皇民化運動時期曾改姓名為並河武松[註 1]。於1950年起,畫風大致以印象、立體、野獸派等藝術作品,並融合傳統東方書法的線條與筆觸,創出獨樹一格的繪畫風格。先後多次參加省展、台陽展、青雲展、全省教職員美展均獲獎,並得到省展免審查的認定[2]。
生平
1922年出生於臺北市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本籍為新竹縣北埔鄉,原從小講日語,後因政權迭替下,才開始自修華語以謀職為生。返鄉後,就讀於新竹師範學校(今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演習科,便長居於新竹縣竹東鎮,近半個世紀以來不曾離開過[3]。年幼時因接受日式教育,影響其日後一絲不苟的「蕭氏美術課」作風,凡是上美術課前必須先打掃教室,使受教學子深刻印象;在生活態度中,早上五點起床,七點準時到校的規律生活,亦獲得「叫太陽起床的人」之稱號[4]。同時熱愛鄉土,深耕台灣,後成為「新竹縣之美詮釋者」;更成為台灣美術史上有影響力的水彩畫家。[5]
作品風格
蕭如松先生之畫風大致以印象、立體、野獸派等藝術作品,其風景畫以「畫我家鄉」、「膠彩水墨畫」獨樹一格,並與其他風格交錯並行;繪畫風格可分青年、中年、晚年之三個年齡時期[6][7]:
- 早期與野獸派風格:《野草》、《檸檬》、《凌晨瓦窯場》、《崖》、《洋蘭》等作品。
- 抽象幾何風格:《室內》、《靜物》、《窗邊》等作品。
- 玻璃與窗的對話風格:《風景》、《絲瓜》、《畫室》、《靜物》、《綠蔭》等作品。
- 藍青色時期:《燕麥》、《草莓》等作品。
- 橢圓形時期:《面盆寮所見》、《雨季》、《哈密瓜》、《夜市》等作品。
- 人物群像時期:《春》、《人物》等作品。
- 焦彩水墨畫:《信》、《仕女逛畫廊》等作品。
- 畫我家鄉:《山》、《頭前溪》等作品。
- 簡素化變形時期:《少女》、《窗》、《噴水池》等作品。
年表
以下為蕭如松先生之年表,期間參與無數次美術展(未納入此年表)、活動,以下表所示該年事件[8]:
Remove ads
名言
蕭如松先生參加過44次省展、46次 台陽展、32次青雲美展、教職員美展、青文美展,以及國際性美術展覽等;作品高達四百九十七件,是一位卓越之實踐美術畫家[9]。以下,為蕭如松先生於1980年11月30日對自己承諾所言:
“ | 我這一生也不過只是一個業餘畫家(amateur),有些悲哀、有些可笑。不管怎麼樣,我都會盡力而為。 | ” |
家族
蕭如松的家族是南埔[註 2]蕭家,開臺祖是九世祖蕭特楊[1]:114。蕭如松祖父蕭維翰是第十三世,父親蕭祥安是第十四世[1]:114。
蕭如松之父蕭祥安是律師,母親是羅甜妹[1]:132。蕭如松為兩人的四子[1]:132。
蕭如松之妻陳翠霞是竹東石壁潭地紳陳東藏的長女,畢業於臺北第二女子中學[1]:134。雙方在1949年結婚後育有一子蕭正竹(1953年出生),於日本任職牙醫[1]:134。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