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薩摩號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薩摩(さつま)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薩摩級準無畏艦的一號艦,得名自今屬鹿兒島縣的薩摩國。本艦是日本第一艘國產戰艦,雖然未正式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其仍於1914年時帶領一個海軍分艦隊前往佔領了數個德國於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範之下,薩摩號戰艦於同年度被解除武裝,後於1924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Remove ads
背景
日俄戰爭時,大日本帝國海軍提出了《1904年戰爭海軍補充計畫》的整備方案,並於同年下訂了薩摩級戰艦。[1]與先前的香取級前無畏艦不同,薩摩級戰艦是日本海軍首次向國內造船廠訂購的戰艦。不過,薩摩號戰艦仍然使用了許多進口的外國製零件。[2]該級戰艦原先計畫搭載12吋艦砲(305毫米)作為主要武裝,但後來卻因為日本國內缺乏如此大口徑的艦砲,同時為了減低建造費用,因此將12吋艦砲的數量減至僅有四門。[3][2]
設計與概述

薩摩號戰艦全長146.9公尺,最大寬度25.5公尺,正常吃水深度為8.4公尺。正常裝載的情況下,薩摩號戰艦的排水量可達19,683公噸。其艦上官兵數依狀況不同而有異,可能為800人至940人不等。[4]
薩摩號戰艦採用20座宮原式混燒鍋爐,驅動兩具船用蒸汽引擎,並帶動兩隻螺旋槳作為推進動力;燃料則為煤炭或重油。兩具引擎理論上共可輸出17,300匹馬力(12,900千瓦),並可達到18.25節(每小時33.8公里)的最大速度。在實地測試中,薩摩號的動力套件共輸出了18,507匹馬力(13,801千瓦),速度亦達到18.95節(每小時35.1公里)。[4]艦上攜帶的燃油與煤炭可供給該艦以10節(約每小時19公里)的航速行駛約9100海里(約16,900公里)。[5]
薩摩號戰艦裝備了四門裝載於兩個雙聯裝砲塔上的41年式45倍徑12吋艦砲,艦體前後各兩門。[4]41年式艦砲最遠可將重386公斤的穿甲彈發射至22,000公尺外。[6][7]次要武裝包含六個搭載41式10吋艦砲的雙聯裝砲塔,艦身左右舷側各三個砲塔。[5]由於該艦的次要武裝口徑大於9吋(229毫米),因此薩摩號被認為已達準無畏艦的標準。[4]
薩摩號裝備了12門41年式4.7英吋40倍徑速射砲,安裝於艦體的左右舷側。[5]艦上也裝載了四門QF 12磅40倍徑速射砲以及四門QF 12磅28倍徑速射砲。[4]此外,薩摩號還配有5具18英吋(457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艦身左右各兩具,另一具則位於船尾。[5]
薩摩級戰艦的水線裝甲帶均裝有克虜伯式接合裝甲,其最大厚度可達9英吋(229毫米)。裝甲厚度越往艦身前後兩側延伸越為薄弱,至艦尾附近僅有約4英吋(102毫米)的裝甲保護。[3]砲塔裝甲的平均厚度為為6英吋(152毫米)。[4]砲座裝甲為7~9.5英吋厚(180~240毫米)。主砲塔裝甲的最大厚度可達8英吋(203毫米)。甲板裝甲為2~3英吋厚(51~76毫米),司令塔則有約6英吋的裝甲防護。[3]
Remove ads
建造與服役生涯
薩摩號戰艦得名自日本古代的令制國薩摩國。[8]該艦於1905年5月15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鋪設龍骨,[3]後於1906年11月15日在明治天皇、海軍大臣與其他政府高官的主持下舉行下水典禮,[9][10]並最終於1910年3月25日完工。[4]薩摩號下水時是當時全球噸位最重的戰艦。[9]
1911年8月5日,薩摩號戰艦的一門12吋主砲在一場砲術演習中因未能正常擊發而誘發了膛炸。一段時間後,修復人員試圖開啟主砲後膛以檢視受損狀況,但這個舉動卻再次引燃膛室內殘餘的推進火藥,並引發爆炸;此次意外共造成16位修復人員與數位軍官殉職。[11]
該艦於1912年9月22日因颱風侵襲而輕微受損。[12]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薩摩號被編入第一分遣艦隊。[5]該艦後來被重編入第二南海艦隊,並在艦隊中擔任海軍中將松村龍雄(まつむら たつお)的旗艦,後於1914年10月參與了奪取德屬加羅林群島與帛琉群島的行動。[13]
薩摩號於1915年重返第一分遣艦隊,後於1916年進入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升級。[5]該艦在戰爭中的不明時間點被加裝了2門QF 12磅高射砲。[3]
1922年,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範下,薩摩號戰艦被解除武裝,並於翌年9月20日除役,隨即轉為靶艦。該艦於1924年9月7日在東京灣附近的房總半島被陸奧號戰艦與長門號戰艦擊沉。[4]
腳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