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虎紋梅花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虎纹梅花鲨
Remove ads

虎紋梅花鯊學名Halaelurus natalensis)是軟骨魚綱貓鯊科梅花鯊屬物種,分布於南非莫桑比克沿海的沙灘和珊瑚礁附近,距離海岸邊通常不超過100米(約330英尺)。這個種類的鯊魚身材細小,成年通常長約50厘米(約20英寸),頭部扁平較寬,吻尖上翹。此外可以通過它黃棕色背部上的十個深棕色的類似於馬鞍一樣的橫紋來進行識別。

事实速览 虎紋梅花鯊, 保護狀況 ...

虎紋梅花鯊棲息於海底,以來自海底或海底附近的各種魚類無脊椎動物為食。作為一個卵生物種,雌性將其卵保留在體內,直到胚胎處於較高的發育狀態才將卵排出,可使得排卵後卵的孵化時間較短。雌性一次產下12到22枚卵鞘。虎紋梅花鯊有時會被商業捕魚或者在漁民釣魚時被捕獲,但並沒有經濟價值。目前虎紋梅花鯊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1]

Remove ads

分類

英國魚類學家查爾斯·泰特·里根在1904年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歷史雜誌》中根據約翰·弗雷德里克·奎克特(John Frederick Quekett)提交給大英博物館的兩個標本對虎紋梅花鯊進行了一些描述,他將該物種歸入了Scyllium屬(貓鯊屬Scyliorhinus的異名)並賦予了一個種加詞natalense,因為據報道這些標本是在南非的納塔爾殖民地(Natal)海岸附近採集的,但有人懷疑它們被貼錯了標籤而實際上來自於阿爾戈亞灣[3][4] 後來的一些著作者將這個物種重新劃為梅花鯊屬Halaelurus[5] 細紋梅花鯊(Halaelurus lineatus)曾被認為和虎紋梅花鯊屬於同一物種,直到1975年才將其分為一個獨立的物種。[6]

形態

虎紋梅花鯊的身體纖細,可長至50厘米(約20英寸)。頭部寬而扁平,具有明顯且上翹的吻尖。橢圓平面狀的眼睛位於頭部高處,由瞬膜保護。每隻眼睛下面都有一條較寬的脊,眼睛後面則有一個噴水孔。中等大小的孔被前緣上的葉狀皮瓣分開。鼻瓣沒有觸及嘴部,嘴部形成一個寬拱形,並在其角落周圍有短溝。當嘴部閉合時,下的中心離上頜很遠,使上頜牙齒暴露在外。[5] 牙齒較小,有3顆尖牙,很少有5顆尖牙,中間的尖牙最長。[6] 五對鰓裂的位置高於嘴部所在的平面,鰓裂面稍微向上。[5]

虎紋梅花鯊的胸相當大且呈圓形。第一背鰭的起點位於腹鰭基部的最後三分之一處,而大得多的第二背鰭的起點位於臀鰭後部。成年雄性的鰭足長度適中且逐漸變細,[5] 有些個體的鰭足可能呈旋鈕狀和尖刺狀。[4] 臀鰭的大小與腹鰭大致相等,比第二背鰭小但基部更長。尾鰭較短,有一個並不明顯的下葉和一個靠近上葉尖端的腹腔缺口。皮膚較厚,皮齒形如三尖冠,與該屬中的其他物種相比,其間距較寬。[5][6] 身體上部為黃褐色,下部為乳白色,該種類的鯊魚的背部有十個如同馬鞍的橫紋;每個都是深棕色,邊緣顏色較深,中間較淺。與形態類似的細紋梅花鯊不同的是,虎紋梅花鯊的橫紋之間沒有斑點或其它明顯特徵。[2][4]

Remove ads

分布

虎紋梅花鯊是非洲南部的特有物種,但其分布範圍尚不清楚。已知它生活在南非西開普省東開普省附近,而來自東部的夸祖魯-納塔爾省莫桑比克的記錄由於與細紋梅花鯊相混淆而不確定。這種鯊魚是大陸架常見的底棲動物,喜歡沙灘和珊瑚礁邊緣附近。它們通常生活在從沿海岸邊向外近100米(約330英尺)的深度;位於東部的鯊魚往往比西部的鯊魚生活在更深的水域,有深達172米(約564英尺)的記錄,[1] 以及低於大陸坡355米(約1165英尺)的一次可疑記錄。這種鯊魚可能按體型大小分開生活,成年鯊魚離岸邊更遠。[2][4]

習性

Thumb
扁頭哈那鯊是已知的會捕食虎紋梅花鯊的鯊魚

虎紋梅花鯊是底棲生物的捕食者[4]硬骨魚類甲殼類動物為主,還包括頭足類動物多毛綱蠕蟲、較小的鯊魚以及腐食魚的內臟[1][2]槍魷科動物的產卵地曾被人觀察到,這些鯊魚游到底部以交配和產卵的魷魚為食。[7] 目前有記錄的該物種的天敵包括扁頭哈那鯊沙虎鯊[8][9]

虎紋梅花鯊為卵生。雌性鯊魚每次在它們的兩個輸卵管中各產下6至11枚(通常為6至9枚)卵。[1][10] 卵包含在長約4厘米(約1.6 英寸)、寬約1.5 厘米(約0.59英寸)的堅韌卵鞘中,卵鞘外圍有厚厚的卷鬚,可以將其固定在海底。雌性將卵保留在體內,直到胚胎充分發育,長度至少為4.3厘米(約1.7英寸)。因此,卵在產下後只需一兩個月即可孵化,減少了它們暴露於捕食者的機會。[4][5] 雄性和雌性鯊魚開始達到性成熟時長度分別為29-35厘米(約11-14英寸)和30-44厘米(約12-17英寸)。[2]

Remove ads

人類活動

虎紋梅花鯊對人類無害,[11] 但有時會因海底拖網捕撈、漁民釣魚或者少數情況下被釣魷魚的人意外捕獲。這種鯊魚可以食用但並不具有經濟價值,通常在被捕獲後放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該物種列為易危物種[1][4]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