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虛構作品中的遙遠未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虚构作品中的遥远未来
Remove ads

科幻作品為代表的虛構作品中,故事的發生背景常常會設置為遙遠的未來世界。19世紀,隨着「深時」概念的出現,小說家對人性有了另一層次的認識,將遙遠未來作為小說設定的做法也就興盛起來。這一派的代表作品有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和奧拉夫·斯塔普雷頓的《最後和最先的人英語Last and First Men》。這類作品的常見主題有烏托邦末世論宇宙的終極命運,此外也會和太空歌劇科學奇幻末日幻想類作品有所交集。

Thumb
1992年人們基於雨果·根斯巴克提出的「漂浮城市」想法繪製的圖像,描繪了一萬年後的世界

起源

布萊恩·斯塔布爾福德英語Brian Stableford大衛·朗福德英語David Langford認為,只有在人類了解地質年代進化論探討的時間尺度,以及這些話題對人性的影響之後,文藝作品中有關遙遠未來的探討才算真正開始。[1]蓋瑞·威斯伐爾英語Gary Westfahl也持相同態度,認為遙遠未來主題的作品起源自「深時」這一較為新穎的概念。[2]

主題

遙遠未來」的概念目前並沒有具體的定義,不過通常這類虛構作品中的世界「與當前世界大相徑庭、徹底改頭換面,乃至完全脫節」。[2]喬治·曼恩英語George Mann (writer)則指出,遙遠未來類的作品主題通常圍繞着「與分崩離析」。[3]

未來人類的演化是此類小說的經典題材。H·G·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時間機器》中,未來人類分出了兩個亞種——艾洛伊人英語Eloi莫洛克人英語Morlock。後世許多作品將這類做法發揚下去,講述人類脫離物質身體後成為純能量生命,或者是意識上傳、在虛擬世界中生活下去。[2][3]

末日幻想是另一大常見題材,通常與瀕死地球英語Dying Earth (subgenre),以及人類遭更高級生物、文明、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外星生命、類似神的純能量生命)壓迫等內容相關。[1][2][3]若人類文明並未滅亡,這類作品經常假設技術發展出現了突破,人類實現星際旅行時間旅行,其中星際旅行常常落入到太空歌劇的範疇中。[1]

有的作者會列出人類乃至宇宙的未來史。奧拉夫·斯塔普雷頓的1930年作品《最後和最先的人英語Last and First Men》是這一主題的先驅。[3]

有的遙遠未來作品落入到奇幻作品的範疇中,描繪了倒退的社會導致古老文明的技術原理無人通曉,被未來人類視為魔法。此類別也稱為「遙遠未來奇幻作品」,[2]科學奇幻類作品有一定的重疊。[3]

弗雷德·波拉克英語Fred Polak將遙遠未來類作品分成兩大類——「預言的未來」與「命運的未來」。預言的未來基於當前的人類發展狀況,預測未來的社會走向,藉着未來的舞台警告當下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這類作品常常涉及到反烏托邦主題。命運的未來則泛指各類對烏托邦末世論宇宙的終極命運等命題的哲學探討。[1]

喬治·曼恩注意到,探討遙遠未來的作品「有許多託寓和道德故事」。[3]蓋瑞·威斯伐爾與曼恩觀點類似,不過也指出有的評論家認為,與描繪近未來的作品相左,這些遙遠未來作品「屬於基礎保守主義」(essential conservatism)、「缺少[與當今社會的]關聯性」。如果人類文明能延續到遙遠未來的話,他們的生活方式必然是當今人類難以想象的。[2]

Remove ads

例子

參見

參考資料

拓展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