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蝘蜓座複合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蝘蜓座複合體
Remove ads

蝘蜓座複合體包含蝘蜓I、蝘蜓II、和蝘蜓III三個暗星雲,是位於本地泡表面的一個大型恆星形成區(SFR)。它幾乎塞滿整個的蝘蜓座,並且有些區域與蒼蠅座天燕座船底座南極座重疊。X射線源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度一個X射線源[2]

Thumb
在蝘蜓座分子雲中形成的一顆恆星[1]

蝘蜓I暗星雲

Thumb
這是蝘蜓I暗星雲在500 eV和1.1 keV之間的X射線中的倫琴衛星假色圖像。創建者:D Burrows、J Mendenhall、和E Feigelson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使用美國和德國的倫琴衛星資料製作。

蝘蜓I(Cha I)暗星雲距離我們大約160秒差距,是距離最近的活躍恆星形成區域之一[3]。它獨立於其它恆星形成區,因此較老的前主序星(PMS)不太可能漂移到該領域[3],恆星總數為200-300顆[3]。 Cha I可以進一步分為北雲或北區,和南雲或主雲。

HD 97300發射X射線,照亮反射星雲IC 2631,並且是Cha I雲中質量最高的成員之一,光譜類型B9V,是一顆沒有發射線的赫比格Ae/Be星[3]

Thumb
反射星雲IC 2631。

Chaα1是蝘蜓I 暗星雲中光譜類型為M8的天體,在1998年被確定為X射線源,因此是發現的第一個發射X射線的棕矮星

在蝘蜓I恆星形成區有大約70到90個X射線源[4]烏呼魯X射線源(4U 1119-77)位於蝘蜓I暗星雲中。倫琴衛星於世界時1991年2月9日22:14:47 至2月18日17:59:12和1991年3月6日09:12:19至 13:05:13觀測這個X射線源[4]。這個暗星雲包含「弱」金牛T星(WTT)和「經典」金牛T星(CTT)[4]。蝘蜓I 的X射線源ROSAT 66位於RA 11h 17m 36.4-37.9s Dec -77° 04' 27-50「,是CTT,蝘蜓I No. T56,又名CTT星HM 32[4]

1981年1月23日至24日,在愛因斯坦天文台上用成像比例計數器(IPC,Imaging Proportional Counter)觀測了蝘蜓I暗星雲2.5小時,確定了大約22個X射線源[5]。這些X射線源都沒有接近4U 1119-77至8弧分之內。

Remove ads

蝘蜓II暗星雲

蝘蜓 II包含烏呼魯X射線源4U 1302–77。它接近 RXJ 1303.1-7706 at RA 13h 03m 04.70s Dec -77° 06' 55.0",一個K7-M0新WTT[2]。蝘蜓II暗星雲包含大約40個X射線源[6]。1993年9月10日至17日對蝘蜓II暗星雲進行了觀察[6]。X射線源RXJ 1301.9-7706,一個新的 WTTS,光譜類型 K1,是最接近4U 1302-77的候選者[6]

蝘蜓III暗星雲

"蝘蜓III暗星雲似乎缺乏目前的恆星形成活動[7]。"有兩個特別突出的星雲與這個區域有關。較小的一個通常被稱為拇指紋星雲(Thumbprint)[8],較大的稱為魔爪星雲(Talon Nebula)[9]

擴展定義

這個星雲有時被向東部延伸[10], 與北部的暗飾帶星雲(或蒼蠅星雲)一起,該複合體被稱為「蒼蠅-蝘蜓座分子雲」 [11]

Thumb
在頂部的大煤袋星雲以南可以看到明顯很薄的暗飾帶星雲。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