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蝙蝠蛾薩氏霉
毛刷囊菌科拟青霉属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蝙蝠蛾薩氏霉(學名:Samsoniella hepiali)是一種蟲生真菌。它於1982年[1]發現於一塊原本被當作是冬蟲夏草、由蟲草鈎蝠蛾形成的蟲菌結合物上,1989年首次發表。它在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上與冬蟲夏草相似,但在形態上有顯著差異[2]。後續研究也證實它在基因上與冬蟲夏草不同。已知該菌能產生蟲草素[3]。
由於其與真正的冬蟲夏草在藥理有諸多相似處,現在也將它作為一種藥用(廣義上的)蟲草菌使用[4]。2020年,王元兵等人提議將本品翻譯為蝙蝠蛾蟲草,但採用者很少[4]。
Remove ads
分布範圍
蝙蝠蛾薩氏霉最初是在中國青海省採集自蝙蝠蛾。與其診斷DNA序列匹配的分離株也見於:中國安徽省(感染葉蟬、蟬)、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感染粉虱、存在於土壤中)、中國貴州省(感染螞蟻)[5]。
模式菌株
最初分離的菌株稱為「82-2」,保存為乾培養物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ICMM)的標本館。然而,該標本館的保密規定極其嚴格,即使是中國研究人員也無法申請使用。王文靜等人在2015年發表於《分類群》(Taxon)期刊的文章認為,這使得該正模標本「在事實上丟失」,並提議將更易獲取的菌株「Cs-4」作為新模式標本。「Cs-4」是從青海省另一次採集得來,發表「蝙蝠蛾擬青黴」物種的陳慶濤等人此前已確認其屬於該物種[2]。然而,在2018年,這一變更似乎被ICMM和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載於《分類群》的另一篇文章中推翻,文章反駁說「82-2」過度保密是子虛烏有的編造[6]。
截至2025年4月,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列出了一個當前的新模式標本——CGMCC 3.17103[7]。真菌索引將CGMCC 3.17103與王等人2015年的提議相關聯。這表明它是「Cs-4」的正式標識符,也暗示新模式並未被推翻[8]。
Remove ads
分類學歷史
陳慶濤等人最初將該物種歸入擬青黴屬。在1989年的定義中,蝙蝠蛾擬青黴P. hepiali與P. xylariformis在「分生孢子的形狀和大小以及相關的宿主昆蟲」方面有所區別,與P. farinosus在「瓶狀體的形狀和排列、分生孢子的形狀、其宿主(蝠蛾屬)以及海拔3000—4500米的棲息地」方面有所不同[2]。1989年的定義沒有指定活的正模標本,因此不屬有效發表。這一問題在2008年通過使用ICMM的「82-2」標本重新發表得到糾正[2][1]。
2020年的一項基因研究,使用CGMCC 3.17103(Cs-4)和另外七個樣本,發現原本被稱為P. hepiali的物種應該歸入薩氏霉屬。因此,目前正確的名稱是蝙蝠蛾薩氏霉Samsoniella hepiali。同一篇文章還鑑定了許多新的冬蟲夏草類真菌物種[4]。
社會與文化
蝙蝠蛾薩氏霉Cs-4株經過發酵產生的菌絲粉用於一種叫做金水寶的中成藥,是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處方藥[4]。《藥典》稱,此物補益肺腎,秘精益氣[9]。蝙蝠蛾薩氏霉也用於中國的260多種保健品。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市場價值達100億人民幣[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