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螃蟹心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螃蟹心理(英語:Crab Mentality)或稱螃蟹效應(英語:Crab Effect),通常也被稱作桶子裡的螃蟹,形容西方俚語「如果我沒有,你也不可以有」的心理,此比喻參照在一個充滿螃蟹的桶子,雖然牠們能輕易從桶子裡逃出,然而在下面的螃蟹往往會互相抓住來防止其他螃蟹逃出,確保牠們遭到同一樣的下場[1][2]。這比喻是比喻人類的行為當中,例如小組成員會嘗試拉倒做到超越他自己的其他成員(否定或削弱其重要性),但只是出於嫉妒,陰險或競爭的心理。但這不能展現出大部分螃蟹的心理,因為牠們只是想逃出桶子而沒有任何對成敗的知識和理解。

香港喜劇演員黃子華曾經在2003年的一場棟篤笑提出另一個比喻來形容這種心態:假設兩個人去買魚丸,但店主多把兩顆魚丸給了其中一位顧客,另一位顧客就會要求「我唔要你畀返兩粒我,我要你攞走佢嗰兩粒!大家少兩粒,噉就公平喇!」(我不要你多給兩顆我,我要你把他的那兩顆拿走!大家都少兩顆,那就公平了!)自此香港人就把這種心理稱為「魚蛋論」。[3]
Remove ads
影響
螃蟹心理亦被與眼光短淺,非建設性的想法廣泛關聯而不是統一,長期,建設性的心態[4]。2015年新西蘭對此的研究指出,大部分考生有超過18%的平均分的進步由於他們避免讓別人看見其上次考試的排名。[5] 但根據前後關係,此戰術亦被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並認為是出於妒忌心[6]。然而即使人們知道其行為對此不利,但他們亦會因此而經常因資源的缺乏引起恆久的戰爭。[7]
另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