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中國南北朝時代設置的州。
西魏恭帝時,改雍州置,治所在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漢水南襄陽舊城)。隋朝時,為襄陽郡。唐朝建立,全國郡改為州,天寶元年(742年),再改為襄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全國郡改為州,復為襄州。土貢:綸巾,漆器,庫路真二品:十乘花文、五乘碎石文,柑,蔗,芋,姜。戶四萬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萬二千一。下領七縣:襄陽縣、鄧城縣、穀城縣、義清縣、南漳縣、樂鄉縣、宜城縣。轄區約今湖北省襄陽、谷城、丹江口、南漳、宜城等市縣地。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陽府。唐前期為山南東道採訪使、後期為節度使駐地。宋朝時為京西南路治。以產漆器著名。
- 唐朝襄州刺史
- 李瑗(621年)
- 李孝恭(623年—624年)
- 劉瞻(624年)
- 崔君肅(624年)
- 劉瞻(625年—628年)
- 尉遲敬德(629年—631年)
- 張公謹(632年)
- 李愔(633年—636年)
- 李惲(637年)
- 吉謙(貞觀年間)
- 李慎(643年—650年)
- 李元裕(658年)
- 封道弘(龍朔年間)
- 李靈夔(唐高宗時)
- 長孫湛(唐高宗時)
- 李元軌(685年)
- 李千里(689年)
- 高正臣(武周時)
- 元玄敬(武周時)
- 韋知藝(武周末年)
- 張柬之(705年—706年)
- 皇甫知常(唐中宗時)
- 韓思復(景龍初年)
- 盧粲(唐中宗、唐睿宗時)
- 崔湜(709年—710年)
- 封全禎(711年—713年)
- 陳正觀(開元初年)
- 李守禮(715年)
- 楊慎交(718年之前)
- 裴觀(718年—720年)
- 靳恆(721年—723年)
- 韓思復(724年—725年)
- 崔志廉(725年)
- 獨孤冊(727年—728年)
- 元彥沖(734年)
- 韓朝宗(734年—736年)
- 宋鼎(736年—737年)
- 馬某(開元年間)
- 姚某(開元年間)
- 郭崇默(開元年間)
- 蕭籍(開元年間)
- 宋遙(開元末年)
- 襄陽郡太守
|
- 王翊(758年)
- 王政(759年)
- 張光奇(759年,未任)
- 崔光遠(759年)
- 史翽(759年—760年)
- 韋倫(760年,未任)
- 來瑱(760年—762年)
- 裴茙(762年)
- 來瑱(762年)
- 梁崇義(763年—781年)
- 李承(781年—782年)
- 賈耽(782年—784年)
- 樊澤(784年—787年)
- 李皋(787年—792年)
- 樊澤(792年—798年)
- 于頔(798年—808年)
- 裴均(808年—811年)
- 李夷簡(811年—813年)
- 袁滋(813年—814年)
- 嚴綬(814年—815年)
- 李遜(815年—816年)
- 鄭權(816年—817年)
- 李愬(817年—818年)
- 孟簡(818年—819年)
- 李逢吉(820年—822年)
- 牛元翼(822年—823年)
- 柳公綽(823年—826年)
- 李逢吉(826年—828年)
- 竇易直(828年—830年)
- 裴度(830年—834年)
- 王起(834年—835年)
- 李翱(835年—836年)
- 殷侑(836年—837年)
- 李程(838年—839年)
- 牛僧孺(839年—841年)
- 盧鈞(841年—844年)
- 鄭肅(844年—845年)
- 盧簡辭(847年—848年)
- 高元裕(848年—852年)
- 李景讓(852年—856年)
- 徐商(856年—860年)
- 蔣係(860年—861年)
- 鄭涯(861年—863年)
- 崔鉉(863年—864年)
|
- 盧耽(865年—868年)
- 裴坦(869年—871年)
- 盧耽(871年—872年)
- 楊知溫(872年—873年)
- 于琮(874年—876年)
- 李福(876年—879年)
- 劉巨容(879年—885年)
- 趙德諲(885年—892年)
- 趙匡凝(892年—905年)
- 楊師厚(905年—9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