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新橋 (惠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新桥 (惠州)
Remove ads

西新橋,曾用名為豐樂橋[1]蘇公橋[2],是一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的橋梁。該橋的歷史可追溯至北宋之前,而現今的橋梁則於1983年重建[3]

事实速览 西新橋, 座標 ...

該橋位於惠州西湖蘇堤,是惠州西湖「五湖六橋八景」中「六橋」的第一橋,亦是惠州西湖平湖與豐湖的分界線[4]。每逢節假日,該橋與蘇堤作為多數遊客遊覽惠州西湖景區的第一站,總能呈現摩肩接踵、遊人如織的畫面[5]

Remove ads

構造及意義

現今的拱北橋為惠城區的一條橫跨西湖的橋梁,長33.1米,寬10.5米,為半月形水泥混凝土加花崗石結構拱橋。橋梁中間砌有台階,兩側有石質欄杆,橋面兩側距欄杆1.5米以內的位置鋪設有無障礙通道。[1][6]

西新橋的修築方便了惠州西湖東西兩岸的交通[7],亦與蘇堤、東新橋等一同為現時的惠州留下了濃厚的蘇東坡印記[8]。此外,有學者認為該橋的修築體現了宋朝惠州造橋技術之成熟[9]

歷史

西新橋的歷史最早應追溯至修建年代不明的豐樂橋,此橋以木料修築,在水中極易腐爛,因此屢修屢壞。蘇軾被貶謫至惠州後,亦時有見到婦女在經由豐樂橋前往西山割草途中失足墮湖的場景。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蘇軾的表兄、時任廣南東路提刑程正輔赴惠州府視察災情,蘇軾便藉此機會提出修橋築堤的想法,並獲得程的支持。隨後,蘇軾向時任惠州府太守詹范講解了其修築堤橋的具體方案,詹對此表示肯定。其後,蘇軾委任棲禪寺僧人希固為包工頭,又鼓勵該寺廟的其他和尚化緣籌款。橋梁最終於當年十月破土動工。[3][10]

但橋梁修建期間,受災情影響,惠州府因財力不足而瀕臨停止運作,一度計劃擱置各項工程。為此,蘇軾除了捐出作為其身上僅有的值錢物品的犀帶來支持建設之外,又寫信向蘇轍求助。蘇轍就讓其夫人史氏捐出此前內宮賞賜的數千兩黃金,才得以湊足工程款項。位於西湖的堤壩及其上的橋梁最終在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完工;後者被命名為西新橋,材料皆為取自羅浮山石鹽木,上有飛閣數間。橋梁落成後,蘇軾與當地百姓在西村(今惠州賓館)盡情飲酒慶賀,持續三日。[3][11][1]

南宋紹熙之前,按許騫《西新橋記》所載,橋上飛閣已不存[1]慶元二年(1196年),時任惠州知州林復重修該橋為十一丈五尺長,二丈一尺寬的石橋,下開五孔,可通舟,並重建亭樓,是為該橋落成後迎來的首次大修[1][3]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惠州府知府吳晉主持改造蘇堤及西新橋[3],改造後的橋梁高一丈六尺,寬約為八尺,長約為八丈,橋下仍開有五孔[1]民國年間,橋梁又被改建為五孔紅石橋,且未有設置橋欄[1]

1959年惠州爆發特大洪水之後[1],當地民眾重修西新橋,將橋長由27米加築至30米,橋寬由6.5米拓至9米,以花崗石鋪設橋面,並安裝護欄[3]。1983年,由於平湖湖床淤淺,導致湖水上升至幾乎要淹沒既有西新橋橋孔的位置,惠州西湖建設委員會對平湖進行了整治,並重建了該橋的橋基,將橋拱加高1.1米至1.5米,以混凝土及花崗石重修該橋為如今的模樣[1][3]

2008年,惠州市西湖管理局將該橋靠近兩側欄杆的1.5米寬的橋面改造為無障礙通道,以方便輪椅人士遊覽。2010年11月,西湖管理局對該橋的無障礙通道實施整修,並應市民投訴對橋面進行防滑處理。[6]

Remove ads

關聯藝術創作

西新橋與東新浮橋落成後,蘇軾曾留《兩橋詩·西新橋》表達了自己內心的自豪之情。[3]

明代詩人陳運曾賦「西湖六橋」組詩,當中《西新橋》云:

同是明代的狀元陳謹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貶為惠州推官後,曾以「蘇公去惠千百年,美至今而益彰矣」形容西新橋「如虹霓跨空」的姿態。[3]

此外,由秦中英編劇,謝平安導演的粵劇《東坡與朝雲》亦有體現蘇東坡倡議修建西新橋,並為此籌措資金的場景,而該橋梁本身亦在經過藝術化處理後被搬上舞台[13]。此劇於2008年11月16日在惠州首演[14]

而在2015年11月24日,惠州市有關部門公布了由設計師王仁峰設計的第六屆(惠州)東坡文化節暨第八屆惠州旅遊節的標誌,該標誌將西新橋與蘇東坡、泗洲塔等元素融為一體。[1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