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晉并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晉并州州治所在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範圍在今山西省中部以北的太原、長治、晉城、晉中、陽泉4市全境,呂梁、忻州2市中東部,大同、朔州2市南部一帶。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在平陽建立漢國以後,除太原郡一帶,并州各地大多淪陷。[參 1]建興四年(316年)十二月,并州刺史劉琨棄守晉陽逃亡幽州,并州全境易手。[參 2]
郡級行政區
西晉并州領太原、上黨、西河、樂平、雁門、新興6郡,至西晉末不變。
- 太原郡
- 曹魏舊郡,郡治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領晉陽、陽曲、榆次、於離、盂、狼孟、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13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瓖為太原王,太原郡改為太原國。永安元年(304年)三月司馬穎封其子司馬廓為中都王,太原國改為中都國,[註 1]光熙元年(306年)十月中都王司馬廓被殺,國廢為太原郡。晉末廢狼孟縣,領晉陽、陽曲、榆次、於離、盂、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12縣。
- 上黨郡
- 曹魏舊郡,郡治泫氏縣(今山西省高平市)[參 3],領泫氏、壺關、潞、屯留、長子、高都、襄垣、銅鞮、涅、陭氏、穀遠、陽阿12縣。西晉初陽阿縣改屬樂平郡,廢陭氏、穀遠2縣,增置武鄉縣。西晉末領泫氏、屯留、長子、壺關、高都、銅鞮、涅、襄垣、潞、武鄉10縣。
- 西河國
- 曹魏舊郡,咸寧三年(277年)封陳王司馬斌為西河王,西河郡改為西河國。[參 4][參 5]郡治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市),領茲氏(西晉初名隰城縣)、離石、中陽、界休4縣。光熙元年(304年)為劉淵攻取。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Remove ads
注釋
- 司馬廓封中都王之年史書無載,疑在永安元年(304年)三月司馬穎封皇太弟之際。
-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宜安、深泉、廣至等五縣,分酒泉之沙頭縣,又別立會稽、新鄉,凡八縣為晉昌郡」,則并州晉昌郡恢復原名新興郡的年份在元康五年(295年)左右。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認為三國時屬常山郡,晉時改屬樂平郡。
- 《水經注》卷6及《魏書·地形志》均作「受陽」。「受」「壽」古代通用。
- 牟發松認為西晉末置陰館、樓煩2縣,廢汪陶、葰人2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89頁注釋4)
- 孔祥軍認為西晉初置縣。(《晉書地理志校注》第87頁注釋6)
出處
- 《晉書》卷5〈孝懷孝紀〉:「〔永嘉元年三月〕并州諸郡為劉元海所陷,刺史劉琨獨保晉陽。」
- 《晉書》卷5〈孝愍帝紀〉:「〔建興四年十一月〕司空長史李弘以并州叛,降於勒……〔十二月〕劉琨奔薊,依段匹磾。」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二上〉:「玄氏,二漢、晉屬上黨郡治。」
-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汾州西河縣〉:「本漢茲氏縣也,曹魏於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縣為隰城縣。」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司馬斌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惠帝改新興為晉昌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太原府陽曲縣〉:「狼孟故城……漢以為縣,屬太原郡,晉末省。」
-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儀州榆社縣〉:「本漢涅氏縣地也,晉於縣西北三十五里置武鄉縣,屬上黨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2〈河東道·晉州冀氏縣〉:「本漢陭氏縣地也,屬上黨郡,至晉省。」
- 《太平寰宇記》卷50〈河東道·大通監綿上縣〉:「本穀遠縣地,晉省穀遠。」
-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儀州〉:「今州理即漢上黨郡之涅氏縣地也,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屬樂平郡;本漢涅氏縣地,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太平寰宇記》卷44〈河東道·遼州〉:「今州即漢上黨郡之涅氏縣地也,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屬樂平郡;在漢為涅縣之地,後漢於此置陽阿縣,俱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縣,屬樂平郡。」
- 《太平寰宇記》卷40〈河東道一〉:「本漢榆次縣地,晉於此置壽陽縣,屬樂平郡,晉末省。」;《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二〉:「壽陽縣,本漢榆次縣地,西晉於此置受陽縣,屬樂平郡,永嘉後省。」
-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雲州〉:「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雲中、雁門、西河遂空。曹公鳩集荒散,又立平城縣,屬新興郡。晉又改屬雁門。」
-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朔州〉:「漢末大亂,郡遂荒廢,建安中曹公又立馬邑縣,屬新興郡。晉改屬雁門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代州崞縣〉:「本漢舊縣,因山為名,屬雁門郡。漢末荒廢,晉初又置。」
-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代州繁畤縣〉:「本漢舊縣,屬雁門郡。漢末匈奴侵寇,舊縣荒廢,晉又置繁畤縣。」
- 《輿地廣記》卷19〈蔚州善陽縣〉:「本劇陽縣,漢屬雁門郡……東漢復曰劇陽,晉省之。」
- 《大清一統志》卷114〈代州〉:「漢置葰人縣,屬太原郡,後漢省。晉復置,屬雁門郡,永嘉後廢。」
-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忻州秀容縣〉:「本漢陽曲縣地,屬太原郡。後漢末於此置九原縣,屬新興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代州五台縣〉:「本漢慮虒縣,屬太原郡,因慮虒水為名也,晉省。」;《太平寰宇記》卷49〈河東道·代州五台縣〉:「本漢慮虒縣,屬太原郡,因慮虒水為名也,晉省。」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Remove ads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