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晉涼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範圍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蘭州市、白銀市以西的地區,青海省東北地區。西晉末為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子張寔所控制。
郡級行政區
西晉涼州初領金城、西平、武威、張掖、西、酒泉、敦煌、西海8郡,金城郡於泰始五年(269年)移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歸涼州。增置晉昌郡(295年置)、武興郡(約301年置)、晉興郡(約301年置)。西晉末領11郡。
- 金城郡
- 曹魏舊郡,泰始五年(269年)移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歸涼州。郡治榆中縣(今甘肅省蘭州市東),領榆中、允街、金城、浩亹、白土、令居、允吾7縣。晉時廢允吾縣(泰始年間廢)及令居縣(咸寧年間廢)。涼州張寔時復置令居、枝陽2縣己復置。西晉末領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亹、令居、枝陽7縣。
- 武威郡
- 曹魏舊郡,郡治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南),領姑臧、宣威、倉松、顯美、揟次、武威、鸇陰、袓厲、媼圍9縣。西晉時廢鸇陰、袓厲、武威、媼圍4縣(約晉初);張掖郡番和、驪靬2縣來隸(約晉初);復置袓厲縣(約301年)。西晉末領姑臧、宣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番和、袓厲8縣。
- 張掖郡
- 曹魏舊郡,郡治觻得縣(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領觻得、昭武、刪丹、氐池、屋蘭、番和、驪靬7縣。西晉時番和、驪靬2縣移屬武威郡(約晉初),刪丹縣移屬西郡(約晉初);廢氐池縣(267年以後);觻得縣改名永平縣,昭武縣改名臨澤縣(280年以前)。西晉末領永平、臨澤、屋蘭3縣。
- 酒泉郡
- 曹魏舊郡,郡治祿福縣(今甘肅省酒泉市),領祿福、表氏、樂涫、玉門、會水、安彌、延壽、沙頭、乾齊9縣。晉時乾齊縣移屬敦煌郡(西晉初),增置騂馬縣(280年以前),沙頭縣移屬晉昌郡(295年)。西晉末領祿福、會水、安彌、樂涫、表氏、玉門、延壽、騂馬8縣。
- 敦煌郡
- 曹魏舊郡,郡治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市西),領敦煌、效穀、廣至、龍勒、冥安、淵泉、宜禾、伊吾8縣(不詳何時)。晉時酒泉郡乾齊縣來隸。增置昌蒲、陽關2縣(280年以前置)。元康五年(295年)宜禾、伊吾、冥安、淵泉、廣至5縣移屬晉昌郡。[參 1]西晉末領敦煌、龍勒、效穀、乾齊、昌蒲、陽關6縣。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Remove ads
注釋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98-99頁。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174頁。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174頁。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98-99頁。
- 孔祥軍據《輿地廣志》之文認為晉時未廢破羌縣,《晉書地理志》漏列破羌縣。(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0頁)
- 孔祥軍據《晉書·地理志》無武威縣,認為晉時已廢縣。(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0頁)
- 孔祥軍據《晉書地理志》無媼圍縣,認為晉時已廢縣。(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0頁)
- 孔祥軍據《晉書·地理志》無氐池縣,《宋書·符瑞志》泰始三年(267年)尚見氐池縣的記載,認為晉時廢縣。(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0頁)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2頁。
- 《晉書地理志》避唐帝諱作「深泉」。
出處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宜安、深泉、廣至等五縣,分酒泉之沙頭縣,又別立會稽、新鄉,凡八縣為晉昌郡。」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永寧中,張軌為涼州刺史,鎮武威,上表請合秦雍流移人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統武興、大城、烏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監等縣。又分西平界置晉興郡,統晉興、枹罕、永固、臨津、臨鄣、廣昌、大夏、遂興、罕唐、左南等縣。」《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上〉:「永嘉末,前涼張軌分〔金城郡〕立晉興郡。」卷40〈隴右道下〉:「嘉麟縣,本漢宣威縣地,前涼張軌於此置武興郡。」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祖居,前漢屬,罷,後復,屬武威,晉罷。」;《元和郡縣圖志》卷40〈隴右道下〉:「烏蘭縣,本漢袓厲縣地,屬安定郡,後漢屬武威郡。前涼張軌收其縣人,於涼州故武威縣側近別置袓厲縣。」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鶉陰,郡治。前漢屬安定,後漢屬武威,晉罷。」
- 《元和郡縣圖志》卷40〈隴右道下〉:「本漢角樂得縣,屬張掖郡。本匈奴角樂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晉改名永平縣。」
- 《輿地廣記》卷17〈陝西路甘州張掖縣〉:「漢昭武縣,屬張掖郡,晉改曰臨澤。」
- 《太平寰宇記》卷152〈隴右道·甘州刪丹縣〉:「本漢舊縣也,屬張掖郡。後漢興平二年分置西郡,以刪丹縣屬焉。晉分刪丹置蘭池、萬歲、仙提三縣。」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Remove ads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