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晉湘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分荊州6郡、江州1郡,廣州3郡合置湘州。[參 1]州治所在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其範圍相當於今湖南省洞庭湖雪峰山以南,廣東省北部清遠、韶關部分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桂林部分。

郡級行政區

湘州領原荊州的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建昌6郡,江州桂陽郡,廣州臨賀、始安、始興3郡,共計10郡。至西晉末不變。

長沙郡
孫吳舊郡,太康十年(289年)晉武帝司馬炎封其子司馬乂為長沙王,郡改為長沙國,元康元年(291年)徙封常山王,國除為郡;永寧元年(301年)復徙長沙王,郡改為國,永嘉五年(311年)長沙王司馬碩被劉聰殺害,國除為郡。[參 2]郡治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領臨湘、攸、下雋、醴陵、羅、吳昌、劉陽、建寧8縣。晉平吳後增置蒲圻(280年置)、巴陵(280年置)2縣。元康九年(299年)下雋、巴陵、蒲圻3縣移屬建昌郡。西晉末領臨湘、攸、醴陵、羅、吳昌、劉陽、建寧7縣。
衡陽郡
孫吳舊郡,郡治湘南縣(今湖南省湘潭縣東,漣水北岸古城),領湘南、連道、益陽、臨烝、湘鄉、重安、烝陽、湘西、衡陽、新陽10縣,晉平吳後臨烝縣移屬湘東郡,[參 3]。新陽縣改名新康縣(280年改名)[參 4],衡陽縣改名衡山縣(晉惠帝元康年間改名)[參 5]。西晉末領湘南、湘鄉、益陽、新康、衡山、重安、烝陽、湘西、連道9縣。
湘東郡
孫吳舊郡,郡治酃縣(今湖南省衡陽市東),領酃、荼陵、陰山、新平、梨陽、新寧6縣。晉平吳後臨烝縣來隸,[參 3]梨陽縣改名利陽縣(280年改名)。[參 6]西晉末領酃、新平、利陽、陰山、荼陵、新寧、臨烝7縣。
零陵郡
孫吳舊郡,郡治泉陵縣(今湖南省永州市),領泉陵、祁陽、永昌、零陵、洮陽、觀陽、營浦、營道、泠道、舂陵10縣。西晉時增置應陽縣(晉惠帝元康年間置)[參 7],西晉末領縣同前。
邵陵郡
孫吳時名昭陵郡,晉平吳後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名邵陵郡。郡治昭陵縣(今湖南省邵陽市),領邵陵(原名昭陵)[參 8]、邵陽(原名昭陽)[參 9]、南高平(原名高平)[參 10]、都梁、夫夷、新城6縣。增置建興(280年分邵陵置)[參 11]、武剛(280年分都梁置)[參 12],廢新城縣(永嘉年間廢)[參 13]。西晉末領邵陵、邵陽、南高平、都梁、夫夷、建興、武剛7縣。
桂陽郡
孫吳舊郡,郡治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領郴、便、耒陽、南平、臨武、陽安6縣。晉時陽安縣改名晉寧縣[參 14]。至西晉末未變。
臨賀郡
孫吳舊郡,郡治臨賀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東南),領臨賀、封陽、馮乘、富川、興安(原名建興)、謝沐6縣,至西晉末未變。
始安郡
孫吳舊郡,郡治始安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領始安、荔浦、平樂、尚安、永豐、始陽6縣。晉時置常安縣(280年置),尚安縣改名熙平縣(280年改)。西晉末領始安、荔浦、平樂、熙平、常安、永豐、始陽7縣。
始興郡
孫吳舊郡,郡治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市東南),領曲江、桂陽、含洭、湞陽、中宿、始興6縣。增置陽山縣(約280年),西晉末領7縣。
建昌郡
晉惠帝元康九年(299年)分長沙郡東北置郡,[參 15]郡治下雋縣(今湖北省通城縣西北),領下雋、巴陵、蒲圻3縣,至西晉末不變。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更多信息 郡名 (縣數), 郡治 ...
Remove ads

注釋

  1. 胡阿祥《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四編〈西晉諸州郡縣沿革〉依據《宋書州郡志》「蒲圻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本屬長沙」一文,列為長沙郡屬縣。然而蒲圻縣在下雋、巴陵2縣之北,依胡阿祥說則成長沙郡飛地。《宋書州郡志》載「建昌郡,晉惠帝元康九年,分長沙東北下雋諸縣立」,蒲圻縣必在「長沙東北下雋諸縣」之中。

出處

  1. 《晉書》卷5〈懷帝紀〉:「〔永嘉元年八月〕分荊州、江州八郡為湘州。」;卷15〈地理志下〉:「懷帝又分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及廣州之始安、始興、臨賀九郡置湘州;懷帝永嘉元年,又以臨賀、始興、始安三郡凡二十縣為湘州。」
  2. 《晉書》卷59〈長沙厲王乂傳〉:「長沙厲王乂,字士度,武帝第六子也。太康十年受封……瑋既誅,乂以同母,貶為常山王,之國……頃之,遷驃騎將軍、開府,復本國……永嘉中,懷帝以乂子碩嗣,拜散騎常侍,後沒於劉聰。」
  3.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湘東太守〉:「臨烝伯相,吳屬衡陽,《晉太康地誌》屬湘東。」
  4. 《宋書》卷37〈州郡志三·衡陽內史〉:「新康男相,吳曰新陽。」
  5. 《宋書》卷37〈州郡志三·衡陽內史〉:「衡山男相,吳立曰衡陽,晉惠帝更名。」
  6.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湘東太守〉:「利陽、新平(張勃《吳錄》有此二縣,利作梨,晉作利音)。」
  7. 《宋書》卷37〈州郡志三·零陵內史〉:「應陽男相,晉惠帝分觀陽立。」
  8. 《記纂淵海》卷13〈荊湖南路·寶慶府〉:「晉改昭陵為邵陵。」
  9. 《宋書》卷37〈州郡志三·邵陵太守〉:「邵陽男相,吳立曰昭陽,晉武改。」
  10. 《宋書》卷37〈州郡志三·邵陵太守〉:「高平男相,吳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南高平。」
  11.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湘東太守〉:「建興男相,晉武帝分邵陵立。」
  12.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湘東太守〉:「武剛令,晉武分都梁立。」
  13. 《輿地紀勝》卷59〈寶慶府〉:「《寰宇記》云:吳置,晉永嘉中併入邵陽縣。」
  14.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桂陽太守〉:「晉寧令,漢順帝永和元年立,曰漢寧,吳改曰陽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晉寧。」
  15.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湘州刺史〉:「建昌郡,晉惠帝元康九年,分長沙東北下雋諸縣立。」
  16. 《晉書地理志》誤列此縣。
  17. 《晉書地理志》未列此縣份。
  18. 《宋書》卷37〈州郡志三·臨慶內史〉:「興安侯相,吳立曰建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元和郡縣圖志》卷7〈嶺南道·賀州桂嶺縣〉:「本漢臨賀縣之地,吳分置建興縣,屬臨賀郡。晉改為興安縣。」
  19.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始建內史〉:「熙平令,吳立為尚安,晉武改。」
  20. 《太平寰宇記》卷162〈嶺南道〉:「本漢潭中縣地。晉太康元年分吳所置武豐縣,置長安縣(當作常安縣)於此。」;《宋書》卷38〈州郡志四·桂林太守〉:「常安,《太康地誌》有而王隱無。」
  21. 《宋書》卷38〈州郡志三·廣興公相〉:「陽山侯相,漢舊縣,後漢曰陰山,屬桂陽。吳始興郡無此縣,當是晉後立。」
  22.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巴陵太守〉:「巴陵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屬長沙。」
  23.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江夏太守〉:「蒲圻男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書籍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Remove ads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