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村·貝森大院
成都市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村·貝森大院常被稱為西村大院,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國建築師劉家琨旗下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一座非傳統城市綜合體。它三面由建築圍合,一面為巨型立體跑道,中庭為體育設施和綜合景觀,汲取了四川盆地和中國傳統圍合式院落藻井的設計理念。建築體量135552平方米,5-6層,高24米。[1]建築理念為「當代手法、歷史記憶」,採用「低技策略」建造,強調對社區聚落集體性的詩意隱喻,又在外觀上施行了功能主義的客觀性。[2]該綜合體在2016年被推選為當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館。[3]
Remove ads
設計
- 西村·貝森大院圖庫
-
西村·貝森大院內庭全景圖
-
西村大院北面的立體跑道
-
西村大院的園林和二號樓
-
西村大院以茶館為理念設計的竹林
西村大院在設計時通過借鑑四川盆地的元素,與常見商業綜合體中心密度最高的設計相向而行,打造出建築在四面圍合,內部留出層層竹林與足球場的設計,強調「成都文化」、「未完成」與「生長性」。該綜合體借鑑了計劃經濟時期社會主義國家常見的「大院」形式集體居住社區,希望藉此形態營造出吸引周邊住宅區居民、形成自發向心的社區氛圍和完全自發生長的市井氣息,從而創造出了多元、包容卻又與城市的歷史形成呼應的社區綜合體。
建築在設計上強調功能主義,混凝土的骨架經絡直接暴露在外,形成一種客觀性的風格。建築使用斷磚和大孔磚砌牆,將地面直接留為沙土小徑,甚至在外牆暴露鋼筋,從而營造出了一種「未完成感」。建築通過不同紋理的材料(採用手工竹膠板為模板的清水混凝土、螺紋鋼筋、再生磚、碎瓷片等)實現了細節的多樣化與環境的「郊野化」,也完善了劉家琨對其「低技建造」的理念。[4]同時,建築也給予了其中的租戶高度自由化的空間,讓租戶成為塑造建築形態的一個重要部分。合圍的建築部分擁有巨大的進深,實體商戶退回到陽台後三米處,留下了光滑貫通與消退的外挑廊表面。建築物的五層的高度各不相同,在第一、四、五層,劉家琨使用了5-6米高的大層高,以便商戶自由加裝夾層,也保證了這些高價值樓層的空間品質。大樓每層幾乎全部採用立柱承重,確保能夠靈活劃分空間。但在給予租戶極大自由性的同時,大樓在南北方向也設置了一條極其對稱的中軸線,從北面對稱的坡道跑道,到東西樓對稱的廊道,再到南邊的屋頂,嚴格遵守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對稱和正統性。
建築物中庭的竹林靈感來自成都傳統茶館的形態。建築師通過竹林的設計,讓院落跟成都本地文化建立起了強烈聯繫。庭院地面則直接使用沙土地、鵝卵石和紅砂石鋪就。竹林中分布有臨時辦公空間、未經過分雕琢的水池和竹林教室等空間,讓庭院變成了人們公共活動的聚集場所。[2][5]
整座建築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為屋頂的迴廊跑道。跑道全長1.6公里,纏繞整座建築,由廊橋、步道、跑道、外掛樓梯等部分連接起建築的內院、屋頂和地下層。[6]跑道周圍的屋頂以水泥管、高速路隔網、碎瓷磚等「再生」材料建造樹池、護欄和地面,通過「低技建造」營造出郊野感,也呼應了亭閣、觀景台、長廊、觀景塔等傳統園林景觀元素。[7]
Remove ads
業態
西村大院包含了文化創意工作室、辦公空間、社區綠地、足球場與跑道、餐飲、娛樂等多種業態。
評價與獲獎
2016年WA中國建築獎將西村大院評為城市貢獻獎的優勝獎。評委認為大院:
“ | 以令人驚訝的創新手筆, 突破了時下流行的城市小區的平庸範式束縛, 創造出一種以社會主義大院與成都市井生活為集體記憶的空間背景、以及融合了大量當代生活要素的新型城市生活場景。[8] | ” |
2016年,劉家琨設計的西村大院受邀作為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館,並且以西村大院為原型設計的裝置藝術「人山人海:日常生活的歡慶」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央館參加策展人亞歷杭德羅· 阿拉維納主持的主題展:」來自前線的報告「。[9]
2017年,劉家琨的西村大院等一系列作品在德國Aedes建築論壇參與中德建交45周年系列活動。在活動中,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及文化參贊陳平稱:
“ | 劉家琨作為中國新一代建築師中的佼佼者,建築作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元素結合,其在四川大地震後的『再生磚』作品更充分體現人文關懷。[10] | ”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