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遊記成立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條目介紹《西遊記》本身的成立、創作和發展歷史。
作者

現在出版的各本《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唯有明代萬曆二十年刊刻的世德堂本署名「華陽洞天主人校」。
《西遊記》用了很多煉丹的術語,有些段落參考自全真教經典,作者嫻熟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第二代掌教馬丹陽及其再傳弟子的思想,[1]故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清朝全真教徒,[2]以及汪象旭在所撰的《西遊證道書》中都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丘處機所著。[3]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4]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齊天大聖一篇寫道「孫悟空乃丘翁之寓言」。[5]
清朝紀昀始疑此說,他查出小說的官制皆明制[6],寫作時代必為明代,不可能是元人丘處機,錢大昕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丘處機是南宋末人(是元明朝代以前的人)[7];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淮官話尤其淮安話,而丘處機一生在華北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
丘處機另有《長春真人西遊記》,是中國道教全真派道士李志常撰寫的一本遊記,主要記述了其師丘處機和弟子應成吉思汗之邀遠赴中亞途中的見聞。書名與《西遊記》類似,但是內容是不相同的,可能是因此產生誤解。
Remove ads
對於《西遊記》作者為吳承恩的唯一「證據」是(天啟)《淮安府志》卷之十九 藝文志一的記載。(除將「吳承恩 西遊記」歸類在卷八史部地理類的《千頃堂書目》。)
很多人認為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阮葵生[8]、丁晏[9]、吳玉搢[10]、冒廣生[11]都認為《天啟淮安府志》中著錄的「吳承恩《西遊記》」就是小說《西遊記》[12],即所謂的「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1407年定稿的《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一百三十九》有「夢斬涇河龍」一段。而吳承恩是1506年出生的。
1980年以後,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或同時代之文人如李維楨、吳國榮、陳文燭、丘度等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13]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14]。欒貴明等據《永樂大典》第13139卷有佚文「魏徵夢斬涇河龍」,所引書籍題為「西遊記」,提出《西遊記》不可能為《永樂大典》成書一百年後的吳承恩所作的看法。且《西遊記》一書中的詩詞與吳承恩存世的作品對比起來,風格差異很大。
故事來源
現在通行的《西遊記》是根據宋、元以來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楊景賢雜劇《西遊記》等,加以擴充、組織和再創作而寫成。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違反朝廷當時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規定,從涼州偷渡出關,隻身赴印度學習佛教教義。經過16年,在644年回國,並向唐太宗寫信報告了情況。唐太宗下詔讓他口述西行見聞,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辯機執筆寫出《大唐西域記》。在玄奘逝世後,他的另外兩名弟子慧立、彥悰將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經歷又編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弘揚師父的業績,在書中進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寫[17],這被認為是《西遊記》神話故事的開端。此後取經故事在社會流傳,神異的色彩越來越濃厚。

某些人認為《西遊記》有參考印度神話成分。陳寅恪指出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出自《賢愚經》卷一三《頂生於像品》。豬八戒的故事出自佛家經典《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說得是牛臥比丘驚犯宮女的故事。《西遊記》有孫悟空入妖魔腹中,並威脅要喫掉對方的內臟的故事,在《中阿含經》亦有類似記載:「彼時魔王化作細形入尊者大目犍連腹中。大目犍連知魔王在其腹中,即從定寤,語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於是魔波旬化作細形,從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連前立。」。[18]但是,此說無法提供證據表明《西遊記》作者知道這些印度故事,當時,這些印度故事在中國流傳不廣,這些佛經也並不廣為人知,各種妖魔鬼怪的故事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先例(例如《搜神記》),這些故事也僅僅是個別地方與《西遊記》有點類似而已,並不能確證它們一定起源於印度,很可能只是巧合。
Remove ads
在唐朝後期和五代時期的許多記載中已經出現了西行取經的故事。現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經壁畫,大約作於西夏初年,已經出現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經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和「深沙神」。
宋元南戲有《陳光蕊江流和尚》,吳昌齡作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已經有師徒四眾,元朝楊景賢作雜劇《西遊記》;元末明初的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西遊記》描寫了孫悟空的來歷;明初朝鮮的漢語教材《朴通事諺解》提到有《西遊記平話》,其中概括複述「車遲國鬥法」一段,和《西遊記》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樂大典》第13139卷有「夢斬涇河龍」,和《西遊記》第10回基本相同。
後續發展
《西遊記》中的許多形象,例如孫悟空、豬八戒等對於中國人來說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西遊記》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體系,將道教的天上、地獄和海洋的神仙體系與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並在同時執行「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遊記》提出「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膽言論。同時這本書中神仙體系的描繪正是作者當時生活的明朝政治社會的縮影。西遊記被認為是隱喻很深的雜合道、佛的書籍。
馮夢龍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19]。《紅樓夢》出現後取代《金瓶梅》,《西遊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成為今日通行觀點。法國當代文學權威艾登堡稱:「沒讀過《西遊記》正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20]台大政治系1950年代薩孟武教授與主任,着西遊記看政治一部,薩認為西是一影射嘲諷小說,三個徒弟即三毒貪嗔癡,貪即沙僧尋寶,嗔即孫易怒壞脾氣,癡即豬好色,後又加慢疑,即龍馬慢,唐僧易生疑,但透過西行讓五者互相磨合修行,通過八十一道魔考,最後取經成功,1553年英國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誕生,西遊記發表於1560年代中,即明神宗初年,作品成功,鼓勵揚州陸西星道長於1560年代尾發表《封神榜》。
Remove ads
生活在明朝時期的羅教開創者羅清兵仕顯然受到了《西遊記》的影響,甚至可能把它所記載的故事視為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羅清在其作品《嘆世無為卷》中提及了唐僧取經一事[21]。
然而,羅清的去世年份(1527年)早於《西遊記》的出版年份(1592年),不知道羅清從哪裡了解關於唐僧取經一事的故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