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螺福興宮

雲林縣西螺鎮媽祖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螺福興宮map
Remove ads

西螺福興宮,是位於臺灣雲林縣西螺鎮福興里的媽祖廟,香火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起,其媽祖稱為「西螺媽祖太平媽」。

事实速览 西螺福興宮西螺媽祖太平媽, 基本資訊 ...

沿革

西螺福興宮早期歷史依1868年去世的第九代住持永念法師寫的〈福興宮事略〉,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臨濟宗明海法師攜帶湄州聖母廟神像來西螺,雍正元年(1723年)建廟,乾隆初年鄭時敏贈祀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遷至西螺街西,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1]

Thumb
乾隆「護國庇民」匾

同治元年(1862年)地震,廟身受損。同年戴潮春事件爆發,西螺發生廖、李、鐘姓三姓械鬥,至同治三年(1864年)廖談投降,其妾蔡邁娘憤而率人燒毀西螺街。同治十三年(1874年)整修,耗資一千七百八十五大元。[1]

1920年10月1日,臺灣總督府實施臺灣街庄制,新街庄併入西螺街,因此位在新街的西螺廣福宮納入西螺,西螺街就成為一街兩媽祖廟[1]。戰後西螺福興宮地址為西螺鎮延平路180號[2],屬福興里[3]。這兩座媽祖廟相距不過幾條街,曾不相往來近二十年,直到2016年7月22日破冰[4]

1962年整修[5]。今留有乾隆庚寅年(1770年)「莫不尊親」匾額、同治八年的龍柱、許報錄畫作等[6]。原先廟前一對青光石石獅,在1989年遭竊[7]

2020年3月3日,再以兩年時間整修[5]

Remove ads

祭祀

Thumb
西螺福興宮開基媽祖乘坐鑾轎前往大甲鎮瀾宮鑑醮

前殿祀天上聖母,後殿奉觀音菩薩,合祀神農大帝開臺聖王福德正神哪吒三太子註生娘娘諸神像[1]

從同治十四年(1875年)起,每年農曆正月初五,以當初捐款修福興宮最多的莿桐鄉義和村番仔庄為「頭香」、二崙崙背一帶布嶼堡內新庄仔等庄為「貳香」,請福興宮媽祖及神農大帝及廣福宮媽祖等諸神回庄遶境,至正月初七請回[1]。崙背、二崙等庄頭請媽祖的習俗起源時間不明,同特色是其開墾祖先都姓鍾,應是鍾姓族群彼此相互連繫的一項廟會[8]

農曆九月中旬,人稱「太平媽」的福興宮媽祖會以十四天繞境濁水溪兩岸,範圍包含彰化、雲林十三鄉鎮[9]

福興宮是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進入雲林後休息的第一站[10],也是大甲媽會來回駐駕的唯一廟宇[11]。但一次福興宮董事廖清峰半夜開車路經大甲時油料耗盡,在大甲到處求援但未獲理會,憤感福興宮每年均熱情接待大甲媽祖,竟受如此冷漠,因此福興宮乃決議不再接待大甲媽祖信徒,此項決議形成大甲媽祖遶境抵達西螺前夕,隨香信眾會將手中的香火熄掉,且返回大甲時也將休息地改在彰化北斗鎮,重修和好後,福興宮保有一尊大甲的粉面媽祖作為紀念[10]

Remove ads

螺陽迎太平-西螺媽祖遶境大會香

西螺太平媽祖文化祭-「螺陽迎太平」遶境活動,始於清末年間,範圍以當時「螺陽」地區為主。「螺陽」一詞中,「螺」指的是螺溪,也就是古時虎尾溪的舊稱;山南水北稱為「陽」。因此「螺陽」泛指虎尾溪以北的區域。在清康熙卅三年(1694)漢人向官方申請開墾的文書中大致勾勒出「螺陽」的範圍,為虎尾溪以北至東螺溪以南的範圍。到清乾隆年間的螺陽,幅員東至水沙連(南投)交界,西至海豐港的範圍。

「螺陽迎太平」遶境活動,主要舉辦在秋收季節進行,讓境內農民可以謝神、求平安及保佑來年豐收,在務農的社會中亦配合秋收農閒的時間。此遶境之習俗始於清末年間且年年出巡,巡狩轄域西螺堡內五十三莊,即今之西螺鎮溪州鄉莿桐鄉林內鄉崙背鄉二崙鄉虎尾鎮斗六市等鄉鎮,是地方信仰中心。延續至日治後期,日本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臺灣民間宗教活動而中斷。戰後又受限政府頒布戒嚴,以及西螺福興宮戰後的修廟等因素而中斷暫緩。

直至民國九十三年(2004)西螺福興宮董事長楊文鐘率領全體董監事,於太平媽祖聖前焚香祝禱敬呈稟文,祈稟舉辦遶境事宜。獲得太平媽祖「聖桮」的聖允辦理出巡遶境,並遵循先人傳統「東邊看到山、西邊看到海」巡遶境轄區舊西螺堡範圍,路線橫跨雲彰兩縣。民國一零三年(2014)增加至跨越濁水溪兩岸共十四個鄉鎮市,路線依序為西螺、溪州、埤頭、竹塘、北斗、二水、林內、莿桐、斗六、虎尾、土庫、麥寮、崙背、二崙再回到西螺,民國一零八年(2019)遶境會香時間長達十六天行經十五個鄉鎮,新增田中鎮,近三百座宮廟,並加入各種表演活動吸引上萬人次信徒參與,成為當地年度盛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