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雅茨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雅茨龍屬(學名:Siats,發音:/see-ats/)又譯撒特斯龍,是美國猶他州雪松山組晚白堊世一屬已滅絕的大型新獵龍科獸腳類恐龍,僅含一個物種:米氏西雅茨龍(Siats meekerorum)。該屬可能是北美洲發現的第一隻新獵龍科;從地質學上來說,它也是迄今為止從該大陸發現的生存年代最晚的異特龍超科。[1]它曾被認為屬於大盜龍類――一個充滿爭議的分類群,該分類群可能屬於暴龍超科、[2]異特龍超科中的新獵龍科、[1]基幹鯊齒龍類或基礎虛骨龍類。[3]
Remove ads
發現

西雅茨龍由林塞·贊諾和彼得·馬克維奇在2013年命名和敘述,模式種是米氏西雅茨龍(S. meekerorum),屬名取自猶特族傳說中的吃人妖怪Siats,[1]種名meekerorum紀念地質學家約翰·米克(John Caldwell Meeker),他在遺囑中捐贈財產用於支持古生物研究;其遺孀維斯羅·米克和他們的女兒里斯·米克也是參與研究的志願者之一。[1]
模式標本FMNH PR 2716是一具不完整骨骼,保存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含有五節背椎、八節尾椎、一個人字骨、部分右髂骨、坐骨和腓骨、部分左脛骨和部分趾骨。[1]這些化石由林塞·贊諾發現,並由彼得·馬克維奇在2008年列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品之中。[4]它們在2008至2010年期間收集於猶他州艾麥里縣雪松山組的Mussentuchit段,化石年代為大約945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森諾曼階早期。[5]
Remove ads
敘述

模式標本FMNH PR 2716由單個個體的部分骨骼組成,由於神經弓與背椎椎體沒有完全融合,因此被認為發育不成熟。該屬具有七個診斷特徵,包括四個獨有衍征:尾椎遠端的橫截面呈三角形;尾椎近端缺少明顯的下副突窩的細長的後椎體橫板;髂恥柄的髖臼邊緣橫着且凹陷;側胸架末端凹陷。其他值得注意的特徵包括背椎上較寬的神經棘。[1]

西雅茨龍代表了北美大陸已知的最大的獸腳類動物之一。贊諾和馬克維奇(2013年)使用其他大盜龍類估計正模標本個體的長度為11.9公尺(39英尺)。此外,根據股骨徑縮減程度,他們估計其質量約為4噸。作者還寫道,儘管椎體弓軟骨結合關沒有融合,表明此個體還是一隻亞成體,但正模標本在大小上已經可以與食蜥王龍和高棘龍相比,只略小於暴龍。[1]
如果它是一種新獵龍科,那麼該屬的發現也揭示了從侏儸紀到白堊紀中期北美頂級掠食恐龍一直是異特龍類,直到白堊紀晚期才「讓位」於霸王龍類。[6]有些研究將它歸入大盜龍類,然而,大盜龍類的分類問題上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該分類群通常被認為屬於新獵龍科或暴龍類,而且兩種看法經常出現在同一篇論文中,[3]將西雅茨龍歸類於大盜龍類本身也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做法,最近的分析認為它是一屬非大盜龍類的新獵龍科恐龍,與大盜龍類無關。[7]
Remove ads
分類學與種系發生學
在2013年被發現時,西雅茨龍最初被認為是與吉蘭泰龍密切相關的大盜龍類,其依據是在尾部神經弓上存在明顯的椎體橫板,中間有下副突窩,類似於大盜龍類的氣腔龍。在2014年對一個幼年大盜龍標本的描述中,人們對將西雅茨龍歸入大盜龍類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並發現大盜龍類更有可能是暴龍類動物,而不是像西雅茨龍這樣的新獵龍科。該論文指出,儘管與新獵龍有許多相同的特徵,但兩者在脊椎骨、髂骨和腓骨結構上有很大不同。[7]羅多爾夫·科里亞和菲利普·柯里2016年進行的一項後續分析甚至將大盜龍類歸為新獵龍科,但仍將西雅茨龍和吉蘭泰龍歸為大盜龍類之外的新獵龍科。[8]另一方面,菲爾·貝爾等人(2016年)發表的系統發育研究將西雅茨龍恢復為該類群中系統發育位置不確定的虛骨龍類成員;分析表明,西雅茨龍屬可能是似鳥龍類的親緣動物、一種比暴龍類更接近於手盜龍類的獸腳亞目、一種基礎大盜龍類或者是一種比雄關龍更接近於暴龍科的暴龍超科。[9]


以下演化樹(在上文中提到的這些更近期的研究之前創建)來源於贊諾和馬克維奇2013年的研究:[1]
異特龍超科 Allosauroidea |
|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