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計量用漢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計量用漢字
Remove ads

計量用漢字,又稱為度量衡略字縮寫,是十九世紀初期中國翻譯外來度量衡單位而創造的字,通常由兩字合成,例如「兛」代表「千克」、「糎」起初代表「厘米」,後來也有用來代表「毫米」。初時採用了不少日本所造的漢字,但是日文用「瓦」字組成的漢字,中文改用「克」字組成。[1]計量用漢字特別之處是模仿日文漢字,單一個字配上兩個音節,打破了中文漢字一字一音的慣例,故又名雙音節漢字;現在這些舊單位用字有許多已棄置不用。

Thumb
磅秤

在中國大陸,1977年7月2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計量總局聯合頒布《關於部份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並附上了《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用字統一用字表》[2]。此命令規定採用一字一音一概念,並統一了計量單位名稱,並要求所有出版物均應採用。其中,淘汰的單位用字主要有:「」、「」、「」、「」、「」、「」、「𠺖」、「」、「」、「」、「」、「𠵆」、「𠰴」、「」、「」、「」、「」、「英語Phon」、「𠳼」、「𠸍」、「𥿝」、「缺字圖片」。

但在台灣「哩」、「呎」、「瓩」等仍然常用。[3][4][5]

大五碼CNS 11643第一字面的符號區有九個計量用字:兙兛兞兝兡兣嗧瓩糎[6]統一碼視之為普通漢字,收入中日韓越統一表意文字的正字區。

Remove ads

計量用漢字

公制

公制有兩套單位縮寫漢字,起初主要是沿襲日本;及至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度量衡法》,該法律沒制定過單位縮寫,但還是由此產生了新的單位縮寫,也改變了部份縮寫的用法。不過這套新的單位縮寫不如前一套易用和流行。[註 1]

更多信息 早期用字, 後期用字 ...
Remove ads

另見

注釋

  1. 例如多年來再版多次的《國音常用字彙》附錄〈度量衡之略字〉中,一直只收錄前一套縮寫。而科學名詞審查會在1940年出版《理化名詞彙編》,在〈物理學名詞凡例〉中,批評當時的法定單位名稱笨拙混亂(如「公分」同時表釐米和克),且每十進就用新名稱,缺乏系統,難於記憶,因此主張採用前一套縮寫,讀法也不用法定單位而用舊有音譯(如「糎」讀作「釐米」而非「公分」)。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