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式缺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設計式缺陷(英語:Defective by Design)是由自由軟件基金會發起組織的反數字版權管理(DRM)運動。DRM技術被自由軟件社群以及其他反對DRM的群體諷刺為「數字限制管理」(Digital Restrictions Management)或「數字限制機制」(Digital Restrictions Mechanisms)[2][3][4][5][6][7] ,相比傳統媒體(如紙質書和CD),使用了多種手段限制了用戶自由使用他們購買的電影、音樂、文學作品、軟件和硬件的能力。 「設計式缺陷」認為:DRM是開發者主動「設計」出來的產品「缺陷」,其目的是阻止用戶自由使用產品。而對於這一點,他們認為這將嚴重削弱數字自由的未來。此運動針對「大媒體、(對消費者)[8]沒有幫助的經銷商、DRM發行商」[9],意在喚醒公眾對這個問題的意識並提高參與的積極性。這是自由軟件基金會首次嘗試與社會活動家在共同的主題上攜手,並鼓勵自由軟件支持者參與進來。在2006年末,此陣營聲稱已經有超過12000名成員加入。
![]() | |
網站類型 | 草根運動 |
---|---|
語言 | 英語 |
創始人 | 自由軟件基金會 |
營業額 | 否 |
網址 | www |
商業性質 | 否 |
註冊 | 否 |
推出時間 | 2006年5月 |
現狀 | 在線 |
內容許可 | CC BY-ND 3.0 |

對數字版權管理的觀點
數字版權管理是通過採用多種手段,對多媒體產品(包括音頻、視頻和遊戲等)進行加密,從而自然而然地使得版權持有者可以對用戶進行限制。例如:禁止對內容進行拷貝和複製,藉此希望完全阻止版權侵害,但這同時也阻止了完全合法的分享和存檔;對系統的輸入輸出進行加密和妨礙,這阻止了消費者使用非官方的外設,特別是來自競爭對手的;DRM還能夠禁止對CD和DVD進行複製,從而讓觀看者無法跳過其中的廣告;DRM還會在不同的競爭產品間創造兼容性問題。儘管有技術背景的用戶通常能找到繞過DRM的方法,然而這是非常困難的,而對於普通用戶,這阻止了用戶以合法的方式使用產品。[10]
除了限制拷貝以外,DRM技術還能使計算機的行為不被其擁有者所掌控。[11]
標記行動
Defective by Design網站鼓勵用戶利用網站的標籤功能,例如Amazon.com和Slashdot和其它允許進行標記的網站,對那些帶有DRM技術的產品,加入「defectivebydesign」的標籤。
參見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